伊朗向以色列领土发射约200枚弹道导弹,造成基础设施损毁并引发多地警报。此次攻击是伊朗自四月以来对以色列发动的第二次直接军事打击,表明双方冲突进入新阶段。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即召开紧急安全内阁会议,表示将予以强力回应。
以色列空军力量强大,拥有F-35I"阿迪尔"、F-15I"雷电"和F-16I"苏法"等先进战机,可深入敌后执行精准打击任务。空军具备长距离突防能力,但伊朗的防空系统更为先进,军事设施也高度分散且地下化,行动难度增加。
为应对伊朗的S-300PMU2及国产"霍尔达德-15"等防空系统,以色列可能部署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投放干扰弹并压制敌方雷达网络。同时,F-35战机的隐身性能将有助于其突破伊朗的防空识别区。以色列空军编队或采取超低空飞行路线,绕开伊朗主要防空阵地,并借道友好国家领空,或在国际水域上空进行多次空中加油,以确保完成约1600公里的往返航程。
以色列或首先打击伊朗的军事指挥中心、导弹发射场和防空设施,尤其是位于德黑兰西南的帕钦军事综合体、克尔曼沙阿附近的导弹基地以及靠近伊斯法罕的军事通信中心,这些设施与伊朗导弹计划密切相关。以方可能使用GBU-28/GBU-39钻地弹和AGM-142"泊波艾"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摧毁地下掩体和加固设施。
伊朗的能源基础设施也可能成为攻击焦点。石油设施对伊朗经济至关重要,其出口占外汇收入的80%以上。阿巴丹、哈格岛和布什尔等炼油厂和石油终端一旦受损,将对伊朗经济造成直接重创。
以色列可能已将重点转向阿巴丹炼油厂、哈格岛石油终端等能源设施,这些设施多位于沿海开阔地带,防护较薄弱,易于识别并精准打击。若针对这些目标实施空袭,不仅能对伊朗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还将触发国际石油市场震荡,间接制约伊朗的外交能力。
一旦伊朗日产约250万桶原油的生产能力受损,全球油价可能在短期内上涨,对世界经济产生连锁反应。以色列此类行动或面临国际社会尤其是能源进口国的反对。莫萨德和辛贝特等情报机构长期致力于收集伊朗军事科研领域的关键人物资料,建立情报网络,为精准打击行动提供目标信息。
自2020年以来,伊朗已有至少五名高级核科学家和军事将领遭遇暗杀或意外死亡。这次行动采用远程控制机枪,技术复杂,策划精细。
定点清除战略旨在通过“摘除关键人物”来延缓伊朗的军事发展进程,尤其是那些在伊朗导弹和核计划中扮演核心角色的科学家和决策者。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圣城旅”指挥官、导弹计划负责人以及核计划高级技术人员或在以方的优先目标名单中。
以色列的定点清除行动或采取多种形式,包括使用特工潜入目标国实施近距离暗杀、部署远程狙击手、利用炸弹袭击、甚至通过网络攻击触发工业事故。以方特种部队或通过第三国入境,携带特制装备,完成行动后迅速撤离。
除针对人员的行动外,以色列还可能对伊朗的关键科研设施实施定点打击。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厂于2021年4月遭遇的爆炸事件被认为是外部势力有计划的攻击,导致伊朗铀浓缩能力受到影响。
这种隐蔽战略的特点是可否认性,攻击者无需公开承认,从而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升级,但同时能够实现战略目标。然而,定点清除行动也面临挑战,伊朗安全部门已提升警戒级别,关键人物的行踪更加隐蔽,重要设施的安保等级也显著提高。
伊朗已加强对核心军事和科研设施的防护措施,包括增加保安人员、强化电子监控系统、改变人员通勤路线等。伊朗情报部门也加大对可疑外国人员的排查力度,这使得以色列特工的渗透行动面临更高风险。
定点清除战略可短期削弱伊朗军事能力,但难以彻底消除威胁,甚至可能激化地区紧张局势。以色列若实施新一轮定点清除行动,需权衡战术收益与外交代价,同时考虑伊朗可能的报复手段。
以色列军方正考虑实施海上封锁战略,旨在切断伊朗的海上生命线。伊朗每日约有200万桶原油通过海路输送至亚洲市场,主要依赖霍尔木兹海峡。该海峡战略意义重大。
以色列海军装备精良,拥有“萨尔”级导弹艇、“萨阿尔”级轻型护卫舰以及海豚级潜艇,具备在东地中海及红海地区实施海上拦截行动的能力。以色列海军舰艇已在红海北部水域增加巡逻频率,这可能是为封锁行动做准备。
以色列海军或采取“有限封锁”策略,即不直接进入波斯湾高风险水域,而是在红海和阿拉伯海等伊朗船只必经的国际水域进行选择性拦截。这种做法虽难以实现全面封锁,但能增加伊朗海上贸易的风险和成本。
为实现有效拦截,以色列可能部署海上特种部队“第13突击队”,该部队专长于海上登临检查和反恐行动,能使用快速突击艇接近目标船只,通过直升机或绳索方式登船检查,拦截可疑货物。此外,以色列还可能借助海上监视系统,追踪伊朗船只动向,确保拦截行动的精准性。
伊朗已建立“幽灵舰队”机制,通过更换船名、关闭自动识别系统定位系统、伪造船舶文件等方式规避国际制裁,继续出口石油。针对这种情况,以色列或与美国、欧盟等盟友分享情报,实施协同拦截,提高封锁效率。以色列情报机构据信已渗透伊朗航运网络,掌握大量“幽灵船”的真实身份和航行计划。
除传统拦截外,以色列还可能考虑使用水雷等手段增加伊朗海上运输风险。现代智能水雷能够通过多种触发机制识别特定目标,避免误伤第三方国家船只。在伊朗主要港口附近水域部署少量水雷,即可造成“心理水雷”效应,迫使船只避开这些地区或大幅提高保险费率。
伊朗班达尔阿巴斯、布什尔和恰巴哈尔等主要港口一旦面临封锁威胁,将影响其进出口贸易。伊朗超过85%的进口商品通过海路运输,包括工业设备、医疗用品和粮食等民生物资。海上封锁若持续数月,可能导致伊朗国内物价上涨、物资短缺。
完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需要庞大的海军力量,超出以色列单独行动的能力范围。伊朗革命卫队海军拥有小型快艇、岸基反舰导弹和水雷等不对称作战能力,能够对封锁舰队构成威胁。海上封锁可能影响国际航行自由,招致第三方国家的外交抗议和法律挑战。
以色列或采取的是针对特定伊朗船只的“精准封锁”模式,而非全面禁运,以降低国际社会反对声音。这一行动或需要美国海军至少在情报共享层面的配合才能取得成效。
以色列国防军“8200单位”拥有渗透敌方系统、窃取情报和实施破坏的能力。
“震网”病毒攻击被认为是以色列与美国联合实施的网络行动,该病毒破坏伊朗纳坦兹铀浓缩厂的离心机控制系统,使伊朗核计划推迟。据悉,以色列可能已在伊朗关键基础设施网络中预埋“逻辑炸弹”,这些休眠程序可在冲突升级时被远程激活,造成系统崩溃。
德黑兰南部的一座大型发电站发生爆炸,导致全市大面积停电,这可能是网络攻击结果。电力系统一旦瘫痪,将影响医院、交通信号、通信网络等多个领域,造成社会混乱。
伊朗的铁路管理网络、空中交通控制系统和水处理设施等关键基础设施也容易受到网络攻击。伊朗铁路系统曾遭到黑客入侵,导致列车调度混乱、显示屏被篡改。以色列可能专注于干扰伊朗的防空系统、雷达网络和导弹指挥控制设施。攻击者可篡改雷达显示数据,制造虚假目标或隐藏真实入侵,为后续空中打击创造条件。
现代军事行动通常采取“网络-电子-动能”三位一体模式,先通过网络攻击瘫痪敌方指挥系统,再用电子干扰压制其通信能力,最后实施物理打击。伊朗大量使用非国产软硬件,系统更新滞后,安全协议执行不严,这些都为外部攻击提供机会。伊朗军方与民用基础设施之间存在数据链接,军事网络一旦被突破,可能导致连锁反应。
伊朗自身也拥有网络攻击能力。这意味着以色列在发动网络攻击的同时,也需加强本国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防护。网络战的破坏性不容低估,一旦关键基础设施遭受攻击,可能导致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以色列网络情报机构已针对伊朗目标制定多层次渗透计划。面对这一挑战,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网络对抗可能将在未来数月持续升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