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武装部队首次向俄罗斯境内目标发射12枚英国研制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目标指向俄军位于库尔斯克的军事通信指挥中心。库尔斯克市区及周边地区至少传出14声巨响,震感强烈。爆炸发生后,库尔斯克上空出现浓烟,多个区域断电。
"风暴阴影"导弹由英国和法国联合研发,具备超250公里的射程能力,采用隐身技术和复合制导系统,能够低空飞行规避雷达探测,并精确打击军事目标。此前,英国虽向乌克兰提供这类武器装备,但限制其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
乌军选择库尔斯克军事通信中心作为目标,意在瘫痪俄军指挥系统,破坏其前线部队与总部之间的协调能力,袭击发生后,库尔斯克通信中心多处设施受损,包括天线阵列、通信塔和指挥楼。
库尔斯克作为俄罗斯边境重要军事指挥节点,其通信系统受损直接影响俄军在前线的指挥效率。俄军需要至少48小时重建主要通信能力。袭击破坏当地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剧边境地区居民的恐慌情绪,引发部分人口向内陆转移。俄军此前多次宣称成功拦截"风暴阴影"导弹。
与此同时,乌克兰空军期待已久的F-16战机首次参与实战,却遭遇失利,在顿涅茨克地区上空的空战中,3架乌军F-16战机被俄军防空系统和苏-35战机联手击落。
此次空战中的F-16战机起飞自乌克兰西部米尔戈罗德空军基地,执行对顿巴斯地区俄军阵地的打击任务。飞行途中,这些战机被俄军地面预警雷达发现,随即遭遇S-400防空系统和苏-35战机的拦截。在不到15分钟的交战中,3架F-16被击落,其中2架被防空导弹命中,1架在规避导弹时与苏-35空战中被击落。
战机损失后,乌克兰空军司令表示,任何新武器系统的战场融入都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正在吸取教训,调整战术。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则回应称,正在评估相关情况,并将考虑提供额外训练和战术支持。
随着乌克兰使用西方提供的远程武器打击俄罗斯本土目标,以及F-16战机参战等事件发生,俄乌冲突升级,各方反应强烈,立场日趋强硬。
尤其是"风暴阴影"导弹袭击库尔斯克事件后,俄罗斯外交部长召见英国驻俄大使,递交抗议照会,称英国已成为冲突直接参与方。俄罗斯总统签署《俄罗斯联邦核威慑国家基本政策》修订版,降低核武器使用门槛。
俄军调集超过60架战略轰炸机,对乌克兰全境发动空袭,重点打击能源基础设施。乌克兰能源部统计,此轮打击导致乌克兰70%发电设施受损,全国17个州出现大规模断电。俄黑海舰队发射巡航导弹,摧毁乌南部多处军事设施。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警告,如果西方继续鼓励基辅政权攻击俄领土,将面临严重后果,俄罗斯保留采取非对称回应的权利。俄军已开始在靠近北约东翼的加里宁格勒部署更多战术核武器,并增加战略核力量的演习频率。
美国拜登政府在政权交接前的"跛脚鸭"期间,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宣布解除此前禁止乌克兰使用美国武器打击俄境内目标的限制,同时加速向乌克兰运送军事援助,包括防空系统和制导炮弹。
英国首相授权乌克兰使用"风暴阴影"导弹打击俄罗斯军事目标,法国总统也允许乌克兰使用法国提供的远程巡航导弹。英法两国内阁对此决定经历辩论,支持者认为必须向俄罗斯展示西方决心,反对者则担忧可能引发更广泛冲突。
俄乌冲突强度升级,其影响已远超双边范畴,正重塑欧亚地区安全格局。事态发展引发连锁反应,从北约东翼到中亚地区,各国纷纷调整安全政策,地区力量对比出现变化。
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北约东翼国家加速军备升级,波兰国防部长宣布将2025年国防预算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波兰还紧急从韩国采购坦克和战机,并在与白俄罗斯边境部署电子围栏和监控系统。立陶宛政府批准"波罗的海防线"计划,在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接壤地区构建防御工事。爱沙尼亚则与芬兰签署海岸防御协议,共同监控波罗的海海域。
他们不再将俄罗斯视为威胁。这种认知转变导致防御投入增加,并强化与美国的双边军事合作。2024年美国在波兰和罗马尼亚的军事存在已增加,部署人数达15,000人,并首次在波兰永久性部署火箭系统。
芬兰已完成与俄罗斯边境的军事规划,设立防线,并在赫尔辛基附近建设地下指挥中心。瑞典则重启哥德兰岛军事基地,增强波罗的海控制能力。挪威与美国签署新版防务协议,允许美军在挪威北部建立前沿作战基地,首次实现美军在北极圈内驻扎。
俄罗斯将更多资源投入乌克兰方向,其在中亚的影响力相对弱化。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加速多元化外交,积极发展与中国、土耳其和欧盟的安全合作。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与中国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升级协议,包括边境安全和反恐合作条款。乌兹别克斯坦则允许土耳其在其境内设立军事训练中心,同时增购土耳其无人机。
乌克兰战场成为无人机、电子战和反无人机系统的试验场,相关技术迅速向全球扩散。土耳其基于乌克兰战场经验,升级无人机系统,出口订单激增。以色列防御企业开发新型反无人机系统,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
当前冲突不仅是俄乌之间的军事对抗,更是引发全球安全格局重组的催化剂。各国根据新形势调整战略定位,区域联盟体系出现重组,新兴力量寻求填补真空。
俄罗斯面对西方武器系统打击本土目标,可能加大对乌克兰军事压力。将扩大对乌能源系统和指挥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打击,试图在冬季来临前瘫痪乌克兰抵抗能力。乌克兰在获得西方远程打击武器后,预计将增加对俄后方军事设施和物流节点的打击,形成"深度反击"战略。
俄罗斯和北约双方都设定模糊的红线,不断测试对方底线,这种做法使冲突升级风险大增。俄罗斯可能使用更具破坏性武器,包括增加战略轰炸机出动频率,甚至不排除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威胁;西方国家可能进一步放松对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的限制,允许其打击更深入俄罗斯腹地的目标。
随着12月至次年2月东欧地区进入极寒期,地面机动作战将受到限制,但也为双方提供战略调整窗口。乌克兰可能利用这段时间强化防御工事,吸收和消化西方提供的新型武器装备,并完成新一批部队训练。俄罗斯则可能利用冬季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打击,同时重组前线部队,为春季可能的新攻势做准备。
美国新政府的对乌政策将直接影响西方联盟的团结程度和对乌支持力度。美国新政府可能采取务实的立场,推动俄乌双方进行某种形式的停火谈判,这将改变整个冲突动力学。如果美国减少对乌军事援助,欧洲国家可能面临更大压力承担支持乌克兰的责任,但其能力和意愿存在不确定性。
在当前各方立场差距巨大的情况下,短期内达成全面和平协议的可能性有限,但国际社会应继续努力,至少争取实现人道主义停火,缓解平民苦难。而冲突双方及其支持者当前都认为时间在自己一方,这种认知差异使和平进程更加困难。只有当各方意识到冲突持续的代价过高,和谈才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此之前,国际社会需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同时保持外交渠道畅通,为最终和平解决创造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