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起初,神创造了天地。”
这是《圣经》开篇《创世纪》的第一句话。直到1859年间,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出版。生命是由神或者高等智能创造的还是进化而来,这是生命和宇宙起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它们之间的争论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2003年,一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78.1%的中国人认为“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的”,美国著名调查机构盖洛普在2012年公布了一份数据,结果显示,46%的美国人选择了神造论,32%的人相信神导进化论,只有15%的美国人相信达尔文进化论。那么为什么进化论在中国很少有人质疑?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1809年2月12日,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出生于英国什罗普郡什鲁斯伯里镇的芒特庄园,他的父亲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医生,祖父伊拉斯谟·达尔文是英国医学界权威,曾著有《生命学》、《植物学》作品。
中学时期的达尔文并没有在同龄人中展现出特别的天赋,相反他的成绩也只是处于中等。到了大学,他也只是学习了古典文化,唯一学习的和生物沾边也只有地质学。当然,他还有一个童真的爱好,那就是一直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保持着一份好奇,例如捕捉昆虫、狩猎和收集动物标本。
直到1831年8月,他踏上了小猎犬号,这是一趟前往南美洲勘察地质的旅行团,他们受雇于英国海军。起初,他拒绝了对方的邀请,在家人与亲友的劝说下,达尔文还是踏上了这次旅途。途中他见到了很多未曾见过的动物,并且在南美发现了已经灭绝的哺乳动物的化石。
多年以后,小猎犬号之旅的日记被整理出来,成为了当时轰动整个世界的著作《物种起源》。
天演论
“夏与畏日争,冬与严霜争,四时之内,飘风怒吹,或西发西洋,或东起北海,旁午交扇,无时而息。上有鸟兽之践啄,下有蚁蝝之啮伤。憔悴孤虚,旋生旋灭。菀枯顷刻,莫可究详。是离离者亦各尽天能,以自存种族而已。”
1897年12月,由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于《国闻报》发表,其文辞典雅、贯穿古今,一经发表便风行全国。
书中的许多口号“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天演进化”一时间在各大报刊杂志广为流传,在国内掀起了一波进化热潮。胡适之名便是从“适者生存”而来。
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发表文章《自由书·豪杰之公脑》指出:
“盖生存竞争,天下万物之公理也。既竞争则优者必胜,劣者必败,此又有生以来不可避免之公例也。”,
进化论也成为了当时打倒封建君权神受的有力证明。
迅哥曾在《朝花夕拾》中写道“吃侉餅、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是当时学校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进化论和戊戌变法
1897年11月),梁启超告别家人,与韩文举、来到长沙,制订《时务学堂学约》,私印《明夷侍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暗语秘密散布。学生思想日趋激进,举国哗然。次年六月,戊戌变法开始,自此,中国在内忧外患经历了数次思想运动。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天演论》成为了年轻学子的思想启蒙读物,君权神授的理念逐渐退出了中华的历史舞台,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帝王原来都是猴子进化而来的。所谓我命由我不由天,凭什么你们轮流做皇帝。
在这时候,进化论的学说实际上已经开始在中华大地上孕育,也是诸多近代诸多思想启蒙运动知识分子最为推崇的思想。到五四运动时期《天演论》已经将进化论扎根于几乎当时所有的知识分子。
争议
《物种起源》一书中中,达尔文首次提出了天择进化的观点,解释了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同时也提出了性择理论。并以人类对农作物的选择为例阐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
性择理论,通俗点说就是生殖选择,达尔文认为种群中的某些个体相对于其他个体拥有更高的繁殖成功率。例如因其更具吸引力或更偏好拥有某种特征的伴侣以生育后代。
其中配偶之间的竞争可以导致物种的产生。这在现代生物学基因学说中已经得到了证实。
有关进化论的主要争议则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自然选择以个体的成活率、交配成功率以及子代数量为先决条件。
但是现实世界中,生命和生物之间像是存在着一道隔阂。进化论在某些方面确实无法解释发生在不同物种身上奇怪的现象,例如为什么之后人类可以直立行走,为什么生物拥有自我奉献的本能等等。
物种的起源
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主流学界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来源于海洋中的一个单细胞。1953年,米勒-尤列实验(Miller-Urey experiment) 模拟地球的原始状态,来产生有机分子。
发现有10-15%的碳变成有机化合物,其中2%属于胺基酸,是左旋与右旋混合物。
试验结果无法进一步推广到蛋白质或核酸,因为辐射的紫外线及氧气,会破坏大气里的氢和水里的有机分子,生命基素不能长久存留
即使是最简单的独立生物细胞的长链核酸,也需要有几万个有序排列的碱基生产生命所必须的蛋白质分子,以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和细胞分裂。无论地球乃至整个宇宙的寿命有多长,偶然合成长链核酸和蛋白质的几率基本为零。
熵增定律也表明,系统在没有外力的驱使下,由于能量的释放、基本粒子的扩散,只会走向混乱和无序。也就是说通过偶然在海洋中出现一个单细胞生命体的可能性也只是存在于趋近于零的数学计算中。
人类的疑点
2013年,美国生态学家艾利斯席瓦尔出版了他的新书——《人类并非来自地球:一项对该证据的科学性评估》,书中质疑了进化论,并一一列举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所表现出的不适应地球的生理特征。
书中讲到人类会因为不适应地心引力而常感觉背痛。相较于其他物种,人类并不能承受太阳的暴晒,并且在体育运动中完全不能跟其他生物相比以及人类生育和求偶等等。放眼望去,在所有物种当中,人类的确显得格格不入。
看似很弱,却又主宰着地球的未来。作为唯一依赖于工具存活,又在短短几千年的历史中突然达到如此高的科技文明。
这些观点看似荒诞,实际却是精准命中了进化论的要害。自然演化,物竞天择在人类的肉体上似乎找不出任何答案,也就是说,我们所承载的躯壳似乎真的不属于这颗星球,即便这里存在着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智能设计论
2009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发表声明,严厉谴责了当时由宗教保护势力鼓动的在美国出现的反对进化论教学的现象,批判了“智能设计论”,并表示支持进化论学说。
但是在中文互联网的各大网站却出现了一则来历不明的报道,声称有五百多名科学家反对达尔进化论。
当时确实有五百人签署了一份相关声明。其组织者便是美国推销“智能设计论”的机构——发现研究所。
这份名单上有工程师、医生、教师、软件师、社会活动家、传教士、职员等,并没有科学家。还有一部分人,确实在当时的美国研究型大学担任教授或是在正规的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纽约时报》在当时发表文章,表示签署了这份协议的人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督教福音派的布道者。
实际上大部分反对进化论学说的人都是宗教人士,神被外星物种替代,人应该是被设计出来的,也就是当下流行的“智能设计论”。而进化论也存在实实在在的缺陷
进化论和自我贡献
- 有人通过现代生物学以及某些生物活动现象,还是提出了许多有力的例子来 反驳进化论。
首先,物竞天择,这是进化论学说的核心观点,可大自然中的生物并非单纯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相辅相成。
如今的之所以多样性,正是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造成的,如果只是物竞天择,那么生态系统就注定不会平衡。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江湖是人情世故”,果然,能在蓝星上活下来,不懂点世故是不可能的。
其次,一日三餐,吃饭是人类维持生命最重要的手段。但是消化吸收却需要依赖消化道细胞的自我牺牲。
也就是说从微观的层面来说,按照物竞天择的理论,消化道细胞相对于人类来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他们趋于自我毁灭而帮助整个系统吸收营养,就不符合物竞天择。
还有就是母性,母性通过自我奉献去守护羸弱的下一代,甚至在面对生命危胁的时候,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物竞天择,强调的是动物本能——自私。很明显是无法解释自然界中的自我奉献与牺牲。
小结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直饱受列强的侵略,其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拖着一具被封建思想腐蚀了千年的身躯在垂死挣扎。
《天演论》的出现则是在最危难的时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少数的知识分子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唤醒了更多人,才有如今的盛世。
但是进化论本身只是人类探索生命过程中的一种假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没有充分的证据支持的。比如奉献,如今生命起源依旧是个谜团。
无论是从猴子进化,还是外星文明的设计,又或是造物主的精心安排,都有人在负重前行,寻找答案,这大概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吧!
参考文献
- 戴斯蒙德; 穆尔. 《达尔文》. 上海市: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4月. ISBN 978-7-5439-3923-3
- 1839年:《纪录与评论》(Journal and Remarks),通常称为《小猎犬号之旅》
- 《天演论》严复.1898
- 《中國近代史》徐中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