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信阳的付先生一家仿佛被不幸缠绕:父亲因肺癌去世,大弟因胃癌去世,自己也确诊为肺癌,在医院检查期间,二弟也被诊断为肺癌……四个家庭成员相继患病,付先生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癌症真的会遗传吗?为什么家人没有一个幸免?
有些人“天生”更容易患癌
2023年3月,付先生因频繁咳嗽且痰中带有鲜红色血丝前往当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左上肺有团块状软组织密度,考虑肿瘤性病变。
随即,他找到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何振进一步检查,结果确诊为肺癌,并参与临床试验,定期进行化疗。
治疗期间,付先生的小弟陪同他一起看病。心有余悸的小弟也做了体检,结果令人震惊,他也被确诊为肺癌和肝癌。
何振医生提醒付家人,建议大弟也尽早进行体检,结果付先生告诉他,大弟一年前因胃癌去世,而他们的父亲几年前也因肺癌去世。
付先生感到困惑:“癌症是不是有遗传?为什么我的家人都会患癌?”
“患癌风险”可能遗传
何振解释道,临床上确实有不少类似的情况:有些家族中多位成员先后罹患恶性肿瘤,这表明在这些家族中,成员的患癌风险可能较高。
需要明确的是,肿瘤本身并不会直接遗传,而是某些“肿瘤易感基因代码”可能使得该家族的成员患癌风险增高。换句话说,并不是每个携带肿瘤遗传易感基因变异的人都会得肿瘤,但他们患癌的概率要高于普通人。
癌症的发生通常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于预防癌症的重要原因。
遗传性肿瘤有这些特点
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马淑香介绍,目前已经发现的癌症种类有上百种,但其中只有约10%的癌症与特定的遗传易感性基因突变密切相关,这些癌症被称为“遗传易感性肿瘤”。与普通肿瘤不同,遗传易感性肿瘤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较早发病
遗传易感性肿瘤往往在较年轻的年龄阶段出现,甚至一些类型的遗传易感性肿瘤在婴幼儿时期便会表现出症状。
家族遗传
在一些家庭中,发现多位家庭成员都患有相似类型的肿瘤。这表明,遗传易感性肿瘤可能通过家族遗传的方式进行代际传递。
多发肿瘤
遗传易感性肿瘤患者往往在身体多个部位同时发生不同类型的原发肿瘤,肿瘤在体内不断扩展,呈现多点生长的特征。
因此,家族中有多个肿瘤患者的尤其需要高度重视,定期进行体检和癌症筛查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尽早发现潜在健康威胁,也能为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机会。
基因检查发现潜在威胁
随着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检测已经成为分析家族遗传性易感基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提高恶性肿瘤的预测能力。
河南省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副主任魏冰指出,付先生在住院期间做过肿瘤相关基因检测,但没有筛查遗传相关胚系检测,无法排除是否是遗传易感基因突变引起,建议付先生先行胚系基因检测,确认后在家族成员直系亲属进行验证。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肿瘤病因,对家族内健康成员的管理也至关重要。
河南省肿瘤医院已开设“遗传/疑难肿瘤分子咨询门诊”,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的肿瘤遗传风险分析,普及肿瘤遗传相关知识,并提供肿瘤预防、筛查方案及遗传学检测等专业服务。
门诊出诊时间及地址
出诊时间:周四下午
出诊地点:河南省肿瘤医院门诊楼4楼77诊室
对于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可以将患病及家属的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带到该门诊进行咨询。通过详细了解病史和家族史,医生将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和防治措施。
魏冰强调,恶性肿瘤的发生通常是一个慢性过程,从最初发病到晚期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因此,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如果能进行早期筛查,及时发现肿瘤易感基因携带者,就能有效预防或延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高危人群尽早做这些检查
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吴红波表示,目前,很多癌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常见的癌症筛查方法主要有以下这些。
乳腺癌
筛查方法: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核磁共振等。
建议:高危人群建议从年轻时开始定期进行筛查。一般女性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
结直肠癌
筛查方法: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等。
建议:一般建议从50岁开始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检查,每2-4年进行结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提前开始筛查并缩短筛查间隔。
肺癌
筛查方法:胸部低剂量螺旋CT。
建议:对于长期吸烟者、有职业暴露史或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议4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检查。
肝癌
筛查方法:甲胎蛋白(AFP)检测、肝脏超声或CT检查。
建议:对于有慢性肝病、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或CT检查。
前列腺癌
筛查方法: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直肠指检、前列腺超声等。
建议:一般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前列腺癌筛查。对于有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提前开始筛查并缩短筛查间隔。
河南省肿瘤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有针对性的癌症早期筛查,为您从肿瘤标志物检测到影像学检查,从X线检查到CT、核磁和PET-CT检查,从内镜检查到病理检测、基因检测,构建一套针对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多层次筛查体系,满足不同的健康体检需求。
预约电话:0371-65588190
受访专家
吴红波
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
肿瘤学博士,中国医学教育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教育协会肿瘤化疗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光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大气道狭窄救治联盟常委,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青委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河南省呼吸与危重症学会肺癌分会青委副主委,美国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中心访问学者。《Cancer》中文版、《肿瘤研究与临床》《河南医学研究》等杂志编委。
坐诊时间:周一全天 周五上午
魏 冰
分子病理科副主任
主任技师,河南省免疫学会血液病理实验诊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肿瘤病理精准诊断研究会青委会常委、 河南省预防医学会肿瘤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南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分子病理组副组长。发表SCI论文6篇,合作发表10余篇,国际合作发表论文3篇,专利2项,参与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一项,获省科技厅成果2项,卫生厅成果4项。
何 振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兼任河南省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河南省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执行副秘书长,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专注于肺癌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主攻肺癌脑膜转移机制、肺癌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难治性肺癌、小细胞肺癌的研究。2022年首届河南省医学科普一等奖,主持吴阶平基金会、CSCO基金会项目,多次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奖。
坐诊时间:周三上午
马淑香
肿瘤内科
副主任医师,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分子医学专业青年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生命关怀协会肺癌专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医学会肿瘤分会科普组委员,河南省中青年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优秀青年人才,《JCO中文版肺癌专刊》青年编委,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中华医学杂志论文1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5.1分;主持省级科研课题1项、厅级科研课题2项。
坐诊时间:周一下午
来源:河南省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