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2月25日讯(记者 林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筑牢制度根基。特别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一揽子有针对性的增量政策接续发力,释放了加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积极信号,有效提振了资本市场投资者信心和活跃度,股市活力的提升也将促进“金融活、经济活”正反馈效应的释放。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当前,正处于金融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券商作为资本市场重要参与者,高质量发展有望加快实现。

从行业来看,券商业务前景广阔,新“国九条”指出“到2035年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证监会也提出“支持头部券商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

在他们眼中,资本市场还有哪些空间改革是期许所在?为更好地加快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财联社近期与近三十家券商有过沟通,进行了观点梳理与凝练。券商整体反馈提到,资本市场已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成果。从实质展业环节来看,券商认为仍有提升的空间,并提出了自身的关注点。

顾虑一:对于政策的把握不到位

从券商的视角出发,对监管政策的把握不到位成为一个顾虑所在。部分受访观点谈到,资本市场的监管政策有时存在不确定性,导致券商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政策风险。建议监管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充分考虑市场的实际情况,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建议监管机构在制定政策时重点完善以下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政策影响预评估机制,通过定量压力测试和行业意见征询,全面评估政策调整对市场流动性、机构运营成本及投资者保护的实际影响;
其次,构建政策缓冲期分级制度,对涉及业务模式重大调整的政策,设置充分过渡期并配套实施细则指引;
再次,建立常态化政策沟通平台,通过政策吹风会、行业白皮书反馈等机制,形成监管预期管理的制度性安排;
此外,建议实施差异化监管,根据券商分类评级结果,在创新业务试点、合规要求等方面建立弹性政策空间。

有券商还建议,可借鉴国际成熟市场经验,如美国SEC的规则制定通告与评论(Notice and Comment)程序,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提前披露框架性思路,充分吸纳市场主体建议,通过"监管沙盒"等机制实现风险可控的政策试验。

有观点提到,建议建立政策回溯评估机制,在重大政策实施满一年后,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多维度的政策效果评估,形成"制定-实施-反馈-优化"的完整政策闭环,切实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顾虑二:创新业务的“破冰”难题

基于当前市场政策预期的不确定性,证券行业普遍存在长期业务布局动力不足的现象。回溯近年监管政策调整轨迹可见,系统性风险防范导向下的引导,对券商战略规划形成一些扰动。尤其是,投行业务周期性暂停更引发市场预期紊乱,部分机构被迫采取"裁员瘦身"与"硬扛成本"并行的矛盾策略,既损害股东权益又削弱行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针对证券行业同质化竞争困局,业内人士称,建议从战略重构与制度革新双向发力:

其一,推动业务模式突破创新,引导行业从传统通道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重点培育资产证券化、跨境金融、绿色金融等蓝海领域,构建特色化竞争优势;
其二,深化分类监管体系改革,建立"监管沙盒-白名单-分层授权"三级机制。

具体而言,可依据机构资本实力、合规水平、专业能力等维度,在创新业务准入、资本约束指标、展业地域范围等方面实施差异化安排:对头部券商开放衍生品创设、跨境做市等复杂业务资质,支持中型机构聚焦区域股权市场、资产证券化等细分领域,鼓励小型券商发展精品投行、家族办公室等特色服务。

也有观点提到,政策制定层面宜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协商机制。

例如,在涉及业务规则修订时,通过听证会、意见征询季报等形式扩大中小券商参与度;在创新业务试点中设置阶梯式准入门槛,允许专业能力突出的中小机构凭单项优势获取特定业务牌照。

同时建议监管层建立政策过渡期补偿机制,对因政策调整形成的沉没成本,可通过风险准备金计提比例调整、创新业务资格优先授予等方式予以适度对冲,实现风险防控与行业发展动态平衡。

顾虑三:金融科技转型的阻力

政策预期不稳定环境下,券商不敢再大幅投入成本去发展新业务,如近期AI及Deepseek虽然快速发展,但券商因为担忧后续政策突然转向产生的冲击,普遍不敢大规模投入成本,客观上导致了券商金融科技转型滞缓。

金融科技转型进程也受到多重因素制约。

整体来看,券商对AI应用持短期观望态度。目前‌技术应用集中于低风险场景‌:目前券商主要在容错率高、任务简单的场景(如内容生产、产品研究)部署AI技术,而在投资组合管理等核心业务上仍持保留态度。此外,但券商仍担忧政策调整可能引发业务重构风险,导致专业资源错配与沉没成本叠加。

有观点认为,DeepSeek开源模型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但券商更倾向于等待主流技术路线和政策监管框架明确后再大规模投入,以避免重复建设风险。

也有券商担忧,这种审慎策略导致自身错失部分AI驱动的效率提升红利(如投顾业务智能化),同时也使行业整体面临传统业务模式与新技术渗透速度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

顾虑四: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定的改进空间

国内券商的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建议鼓励券商加快国际化步伐,提升跨境业务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首先,监管框架差异是国际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各国的监管体系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在资本要求、信息披露、合规标准等方面,券商需要在多个司法管辖区遵循不同的法律法规,这显著增加了合规成本与运营复杂性。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券商,无法在短期内有效适应这些差异,可能面临较大的合规风险与运营压力。

其次,跨境资本流动的限制也构成了一个较大的难点。部分国家对外资进入资本市场设有限制,如持股比例、投资范围、外国投资者资格等,这直接制约了券商国际化布局的灵活性。更进一步,外汇管制和跨境资金流动的税收政策往往存在不一致性,导致跨境业务的开展受到限制,国际化进程被拖延。

第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不足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尽管全球资本市场日益融合,但不同市场之间的交易系统、结算系统、清算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协调仍存在障碍,这使得券商在进行跨境交易、资金结算等操作时面临技术与操作层面的困难。

第四,跨国人才的流动与培养也存在一定挑战。国际化发展不仅需要资本和技术支持,更需要具备全球视野的高端人才。然而,由于不同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差异,以及人才流动的政策壁垒,券商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上存在一定障碍。这限制了其能够有效实施国际化战略的能力。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表示,券商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一定的改进空间。第一,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政策可以更加灵活与统一,尤其是对于外资进入资本市场的限制,若能够通过协议或政策层面的统一标准,减少不必要的壁垒,将有助于券商更顺畅地开展国际化业务。第二,监管合作与信息共享机制可以进一步加强,各国监管机构应通过多边协定加强跨国监管的协作与信息共享,以减少跨境经营的合规风险。第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需要更加完善,各国应推动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标准化,以降低跨境交易的技术性障碍。

顾虑五:聚焦投教工作广度、深度把握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监管部门、交易所、券商等业内机构在投资者权益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资本市场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者维权渠道,设立了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为受害投资者提供集体诉讼支持;每年5月15日的全国投资者保护日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对投资者权益的关注。券商也积极响应,通过设立投资者教育基地、投资者园地,持续开展投教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普及投资知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然而,券商反馈,近年来一个突出问题日益凸显,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平台上涌现出大量假冒券商、证券从业人员的非法行为,导致不少投资者蒙受损失。尽管券商不断通过公告等形式宣传正规渠道和平台,但这些非法活动借助网络平台传播迅速,覆盖面广、成本低廉,难以从根本上被阻绝。因此,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遏制此类乱象,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不仅如此,整体来看,当前投资者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投资者对注册制的理解不足,容易盲目跟风;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仍然存在,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建议加大对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违法成本,维护市场公平。同时,当投资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渠道不畅,维权成本较高,导致部分投资者放弃维权。

华西证券非银金融分析师罗惠洲建议,为了提升投资者保护,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完善信披制度,加强信息披露责任主体监管,并强化券商、会计师事务所等“看门人”责任以及监管机构部门协同,形成监管合力,“零容忍”打击各类证券违法违规乱象,确保上市公司及时、全面、准确地披露关键信息。根据证监会,在按期披露财务报告的5,354家上市公司中,有209家公司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同时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会计处理或财务信息披露错误,导致投资者面临较大信息不对称风险。

其次,可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开设免费的投资课程等手段,加强投资者教育,尤其是对于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培养,提高投资者投资水平和风险意识、维权意识。

最后,强化投资者保护制度保障,督促上市公司畅通投资者诉求渠道。可参照美国公平基金制度,探索试行中国版投资者保护基金先行垫付补偿机制,威慑上市公司证券欺诈行为,减少并及时偿付投资者的损失,增强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度的问题也在采访过程中被提及。有观点认为,协调好中小投资者保护与资本市场价值发现功能之间的冲突。中小投资者保护意味着机构能够使用的工具会减少以及机构化进程的放缓,但机构投资者对市场本身的价格发现和价值发现的能力更强。希望能够在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前提下,通过ETF业务发展等方式适当提升市场的定价效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