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人形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对高性能电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火热的产业需求,电池也正在突破“极限”。
“我们也正在研发新型的电极材料,让电池充电更快。人形机器人对电池的要求会更多样化,这块也在做进一步的探索。”2月23日下午,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王飞来到上海科普大讲坛现场作材料学科普讲座《电池的今天与明天》,透露了最新的科研动态,并展望未来电池的技术和形态发展趋势。
电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长久以来,容量衰减一直是它的痛点。随着频繁使用,不论是手机电池,还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都会续航堪忧,最终报废。
今年2月,一项来自复旦大学的研究成果《外部供锂技术突破电池的缺锂困境和寿命界限》在《自然》(Nature)主刊发表。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彭慧胜、高悦团队提出了打破“电池基础设计原则中锂离子依赖共生于正极材料”的理论,通过AI和有机电化学的结合,成功设计了锂载体分子。
这种载体分子就像药物一样,可以通过“打一针”的方式注入到废旧衰减的电池中,精准补充电池中损失的锂离子,为“退役电池”的处理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也生动诠释了AI何以赋能科研。
除了新能源车带动电池的高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扩容也带动了锂电池研发端的提速。
“因为人形机器人对体积以及形态的适应性,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体积能量密度也会要求更高。”王飞教授说,“我们也在与国内头部企业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上海科普大讲坛第221期暨“遇见@科学家——致敬严东生特别活动”由上海科技馆联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共同举办,学习铭记严东生先生德高品正的大家风范、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献身科学的精神,提升公众对材料科学的认知,普及前沿材料科学技术。
活动邀请到20余位与严东生先生相同生日的寿星观众,王飞教授作为科学家代表,向寿星观众献上生日祝福与科学家寄语,鼓励大家从小培养科学兴趣,传承科学家精神,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情怀。 在作材料学科普讲座期间,王飞还结合自身科研方向,向公众介绍了锌空气电池、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科技成果,并为观众答疑解惑,现场反响热烈。
上海科普大讲坛是由上海市科委指导、上海科技馆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一项集科学性、前瞻性、开放性、公益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大讲坛携手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打造高质量的科学分享平台。自2009年第一期举办至今,已经邀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在内的顶尖科学家共448名开展了275场精彩纷呈的活动,累积约2900多万名线上线下公众聆听了讲座。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