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以下简称《车检新规》)将正式实施,该标准也成为新能源汽车年检的检验标准,不仅适用于纯电动汽车,也将适用插电式混合动力(包含增程式)汽车,预计会对全国超3000万辆新能源车车主产生影响。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与日俱增,车辆使用的规范化管理也被提上日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告别野蛮生长,站上价值链重构的历史性关口。”科波拉汽车咨询服务(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浩感慨道,规则革新,蓝海涌动,行业的下一波“风口”正在来临。

新规则催生百亿新“蓝海”

车检新规最大的变化是,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检验和电气安全检验成为必检项目,同时,还将对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以及用电安全等安全特性进行检验。

“新规则、新标准实施的背后,是相应人员与设备的更新迭代,对于一些检测设备厂商来说,这是一波最直接的利好。”王浩一语中的。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传统汽车检测在灯光、制动、转向等方面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主要是对车辆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安全技术检验,检验其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涉及大量的半导体检验技术,电机检验方法和软件控制系统方面的测试技术、检验方法,这些流程所使用的检验仪器设备也是全新的。

“简单来讲,新能源汽车检验分为动力蓄电池充放电检测和三电(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电气)安全检测两大方面。”王浩详细解释到,例如,在检验动力蓄电池充放电安全时,需要的设备是充电安全检验设备,汽车底盘测功机和诊断终端(OBD);在检验电气安全时,需要的设备是兆欧表和毫欧表等。

据统计,一条完整的新能源汽车检验线需要的设备达十几甚至几十种,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测试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128.96亿元,中国市场规模为61.37亿元,预计到2027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505.48亿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90.55亿元。


第三方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中心。

其次,检测维修企业也会迎来商机,王浩预设了几种可能出现的场景,“为了应对更严格的新规,车辆在上年检线之前有可能先到检测维修门店进行相关预检,以保证年检一次性通过,或者在年检初次不合格后到门店进行相关维修,这些都将为检测维修企业带来新的客流。”

根据规定,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期通常为8年或12万公里,而我国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市场化始于2014年,距今已有11年,也就是说,新规实施后,将有大批不在厂家质保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被打回维修,最终的承接方只能是第三方检测维修企业。

企业入局三重难关

“虽然动力蓄电池安全充电检验和电气安全检验成为必检项目,但新规只是对新能源汽车年检项目进行了规定,至于每个项目的检验标准,行业内并没有形成统一说法,真正实施后的效果可能并不会立竿见影。”王浩坦言,如同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规律,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面对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如果跟不上,年检也将成为糊弄事儿的“痛苦消费”。

按照相关规定,新能源汽车检验人员需拥有低压电工操作证,签字人应熟悉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具备机动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工程技术职称或者技师以上技术等级,有3年以上机动车检验工作经历。对于新能源汽车这个人才紧缺的行业来说,光是招聘这些符合规定的检验人员将是不小压力。


工作人员在进行新能源汽车检测维修。

“国内汽车检测机构之间的竞争向来激烈,常规项目技术壁垒低但易被复制,新能源汽车检测项目虽是‘蓝海’,但准入门槛也高。”王浩表示,例如企业需要取得《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资格许可证书》、《计量认证证书》等,审批涉及环保、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周期通常6个月至1年,而且,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快速迭代,检测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认证,进一步抬高了准入门槛。

退一步讲,即便企业通过重重阻碍进入行业,也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近年来,海外检测认证巨头如莱茵TÜV(德国莱茵技术监督协会)、DEKRA(德国机动车监督协会)、SGS(瑞士通用公证行)等纷纷布局中国市场,从巨头们手中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吕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