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丹江口,山间薄雾缭绕,橘树褪去灰绿,小草冒出点点新芽儿,榆叶梅却簇簇嫣红,热烈张扬,是春的蓄势待发……田间地头也早已是一派繁忙景象。标准化育苗大棚内粒粒种子“初绽头角”,技术员穿梭于农户家中手把手指导育苗,地头轰鸣的现代农机按下了春耕“加速键”……
地边、地里、地头“零距离”的服务模式,丹江口市局(营销部)拉近了与农户心的距离,让“群味”更浓了。
地边建大棚:标准育苗强“产基”
走进丹江口市雪茄烟叶核心产区五龙池村,一座座标准化育苗大棚整齐排列,棚内智能温控系统实时调节温度,自动喷灌设备精准洒水,雪茄烟苗在控温控湿的环境中舒展茎叶。2025年,丹江口市局(营销部)引进自动化播种机,装盘、播种、覆料流程化作业,播种效率提高超30%。
丹江口市五龙池育苗大棚内技术人员正在播种
“以前育苗全看天吃饭,遇到倒春寒,烟苗冻死一半是常事。”五龙池村农户齐红莲指着大棚感慨,“我们村自从有了这‘大棚’,不管啥天气,棚子里都很暖和,苗子成活率都在95%以上,现在只需要到移栽的时候去领苗子就可以了,省心又省力!”。
丹江口市局(营销部)习家店烟叶站站长赵家兴介绍,目前全市共有标准化育苗大棚9座,覆盖核心产区100%的烟田。大棚内配备物联网监测设备,技术人员通过物联网调度中心就能远程掌握苗期长势。“每株烟苗从播种到移栽全程可追溯,确保品质统一。”赵家兴说。这种“工厂化育苗”模式不仅让烟苗健壮整齐,还为农户节省了约25%的育苗成本。如今,五龙池村的烟苗不仅供应生产,还带动当地农户就业,成为助农增收的“绿色金苗”。
地里送技术:挨家挨户解“心忧”
“咱们这种播种器是头一年使用,大家一定要注意播种期离地面高度不要超过10厘米,播种深度要控制在0.5厘米,不然会影响出苗率。”在烟农王义根家的育苗棚里,技术员何清杨蹲在地头,一边示范播种技巧,一边用方言讲解要点。王义根连连点头:“以前总觉得育苗是‘靠手感’,现在才知道每个环节都有门道哩!”
针对部分地区特殊品种无法集中育苗的情况,丹江口市局(营销部)组织13名技术骨干成立“田间服务队”,采取“包片到户、责任到人”的方式,到农户家中开展“一对一”指导。技术员不仅带着资料上门,还随身携带土壤检测仪、湿度计等工具,现场为农户“把脉开方”。
技术人员正在田间向农户演示播种器的使用
“多亏了小何,去年我家田里虫害少了三成!”烟农谢先权说道。去年他因烟苗蚜虫大量发生心急如焚,技术员冯海龙及时诊断,指导他调整用药方案,并联合雪茄烟叶试验站释放蚜茧蜂,最终挽回了近2000元损失。2025年春季,丹江口市已开展入户指导30余次,解决技术难题5多个,农户自主育苗合格率提升逾90%。
地头推机械:智慧耕种减“负担”
“突突突——”在杏花村科技试验田里,一台“三合一”的施肥起垄覆膜一体机正匀速前进,旋土、施肥、起垄、覆膜、压土、平实一气呵成。短短一小时,3亩田块便完成了起垄覆膜工作。“这台机器一天能顶10个人工,施肥深度还能自动调节,烟苗成活率更高!”丹江口市局(营销部)农机操作员程世伟向围观的农户讲解道。
农机操作人员正在田间进行施肥起垄覆膜一体机作业
为破解山区坡地“用工难、成本高”的困境,局(营销部)引进施肥起垄覆膜一体机,并在地头开设“机械课堂”。农户可现场操作体验,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我们本来担心买一台机器用完闲不划算,站上说统一采购,可以租着用,那我们可就省心多了,今年我那十来亩地2天就栽好了,省下的人工费都能再租5亩地!”烟农杨传林算起经济账,笑得合不拢嘴。据统计,2025年丹江口雪茄烟产区计划在旋耕、中耕基础上,推进施肥起垄覆膜机械化作业覆盖率达到65%,亩均生产成本降低近300元。
从地边的科技大棚到地头的现代机械,从“等人上门”到“送技入户”,丹江口市通过“零距离”服务,让雪茄烟叶产业插上科技翅膀,更让农户感受到“发展有支撑、困难有人帮”的踏实。
如今,丹江口的雪茄烟叶已成为联结农户与产业的“金色纽带”。在这片峰峦叠嶂的土地上,科技、服务的深度融合,到户到田到心般服务,让“群味”更浓了。(图片由 佘真溪、王晓娜 授权提供)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