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出一组疑似新款小鹏G6路试的谍照,但最为引人注目的或许并不在车辆本身,而是它后视镜下方的“小蓝灯”,在黑夜当中格外的显眼。这枚“小蓝灯”其实也是一项比较新颖的下功能,它就是被称为智驾提示灯的装置。
实际上,在去年11月上市的小鹏P7+已经率先搭载了该智驾提示灯。但如果时间轴回溯更早之前,2022年上市的理想L9(参数丨图片),就已经配备了该装置,假如没有记错,理想L9很有可能就是国内首款采用智驾提示灯的车型。
如今看来,这枚看起来神秘而又好看的“小蓝灯”,未来大有推广普及的势头,就连自带流量热度的小米YU7,此前流出的谍照中同样也看到这一装置。智驾提示灯配合智驾技术发展而来的产物,它又是从何而来,又到底有何用处?
我们不妨将视野拉向全球技术源流,智驾提示灯的标准化可追溯到2019年SAE(美国机动车工程师协会)发布的J3134技术标准。该文件首次明确定义了自动驾驶系统标志灯(ADS标志灯)的功能需求。
当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时,需通过青绿色的光源向外界传递系统状态,并要求需要与现有的交通灯(红、黄、绿)以及车辆上使用的指示灯(琥珀色、白色和红色)明显区分,避免混淆。2023年,奔驰EQS在美国的两个州获得了ADS标志灯的使用批准,其大灯、后视镜、尾灯均配有ADS标志灯,当DRIVE PILOT系统激活时,“小蓝灯”将会亮起。
从技术本质剖析,ADS标志灯主要有几大作用。蓝光亮起时,意味着车辆处于自动驾驶状态,行人看到亮起ADS标志灯的车辆,可据此预判其行驶轨迹。对道路上的驾驶者来说,ADS标志灯能传递系统即将退出、需要人工接管的预警,从而间接降低驾驶员误判的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在更宏观的智慧交通层面,这些光学信号可与路侧单元形成协同,例如当车辆编队行驶时,头车的灯光模式变化可联动后方车队调整跟车策略,让AEB自动紧急制动等主动安全功能的效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在国内,ADS标志灯曾在2023年《机动车和挂车光信号装置及系统》征求意见稿中首次提及,但是在2024年9月最新发布的GB/T 40429-2021《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中,并未将其列为L3级以上自动驾驶车辆的强制配置。
这种审慎态度也折射出监管层面的多维考量,既要避免过早标准化束缚技术创新,又需权衡灯光信号可能引发的视觉污染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2024年12月更新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中,已建议企业为测试车辆加装ADS标志灯,这或许为未来政策转向埋下伏笔。
站在2025年初的时间节点,ADS标志灯已超越单纯的信号装置范畴,进化为智能汽车与人类社会对话的「光语言」。当小米SU7测试车的蓝光与智慧路灯形成光学握手,当奔驰EQS的呼吸频率暗合城市交通的脉搏律动,这场始于后视镜边缘的光学革命,正在重构百年汽车工业的交互基因。或许不久的将来,流动在城市街道的蓝色光语,将成为比内燃机轰鸣更富时代感的交通白噪音,见证着机器智能与人类文明共舞的新纪元。
汽车网评:漂亮的“小蓝灯”发出的光学信号,正编织着自动驾驶时代的交互密码。从技术标准的确立到政策框架的审慎探索,智驾提示灯既承载着提升交通效率的安全承诺,也映射出人类与智能系统建立信任的微妙进程——当机械的电子脉冲开始学会用光线诉说行车逻辑,或许我们终将在车灯明灭间,读懂下一个交通纪元的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