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

六旬王叔(化姓)吞咽总有异物感

前往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

结果如同晴天霹雳

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

同时盘踞在消化道的“咽喉要塞”

在当地放化疗后效果并不理想

肿瘤迅速生长,几乎堵塞食管

连进食都成了奢望

因同时存在两个肿瘤、两种癌细胞

且肿瘤位置处于心脏后方

手术难度极高

经介绍遂转诊至我院胃外科

新的希望出现了



破局:

多学科定制免疫+化疗+手术“组合拳”

食管与贲门是食物进入胃部的必经之路,两处肿瘤不仅位置险要,病理类型不同,更让治疗陷入两难。面对复杂病情,我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彭俊生教授、胃外科一区主任练磊主任医师及陈永和副主任医师迅速组织相关科室围绕王叔的治疗方案进行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既要彻底清除两种不同病理类型的肿瘤,又要保护心脏大血管,还要尽可能保留消化道功能,这无疑是巨大挑战。团队讨论后为王叔制定了一套“组合拳”式方案:先做“免疫治疗+化疗”,缩小肿瘤、降低分期,再做手术。

经过4个疗程的“免疫治疗+化疗”后,复查胃镜显示王叔的两个肿瘤已基本消退,从两个大肿瘤变为两道“小疤痕”,进食恢复通畅。



贲门癌发生在食管与胃交界处的贲门区域,这一特殊位置使其具有较高的临床复杂性和危险性。贲门癌的治疗通常需要多学科协作,涉及消化内科、外科、放射治疗科、肿瘤科及医学影像科等。由于肿瘤位置的敏感性,手术切除的技术要求较高,常采用联合食管-胃切除术,并辅以术前新辅助化疗或放疗以缩小病灶、提高切除率。

彭俊生表示,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治疗旨在利用免疫治疗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减少术前肿瘤负荷甚至完全灭杀肿瘤。免疫药物激活患者自身抗肿瘤免疫,化疗精准打击癌细胞,因此有望更好地满足胃癌、肠癌患者需要,在临床应用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目光。研究显示,免疫治疗在部分胃癌及食管癌患者中展现出比传统疗法更好的疗效,对于部分病人甚至可以完全清除肿瘤细胞。因此,这种精准治疗策略正日益受到关注,为消化道肿瘤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双镜联合微创手术,

2小时“一箭双雕”

肿瘤虽缩小,但残留的癌细胞仍是“定时炸弹”。为巩固疗效,胃外科团队再次联合门诊MDT专家团队讨论手术方案。若按传统“三切口食管切除术”,创伤大、风险高、恢复慢。经过与家属充分沟通,团队决定采用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纵隔镜+腹腔镜”双镜联合微创术,只需要在颈部和腹部各切一个小切口,然后用微创的方式,上下“会师”,将食管、胃微创切除。





新术式与传统术式切口长度对比(传统术式照片来源网络)

为确保手术达到最佳效果,我院特别邀请中国胸科纵隔镜技术资深专家、中山五院胸外科主任曹庆东教授来院共同参与。在我院彭俊生、陈永和与曹庆东教授的共同主刀下,2小时成功为王叔根治性切除了食管癌和胃癌。一次同期微创手术,同时解决两大恶性肿瘤。术后王叔被直接送入普通病房康复,未出现感染、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创伤较传统术式减少70%以上。

护理团队依据“加速康复”理念(即“早进食、早下床,少管道,少痛苦”)开展护理,为王叔康复按下“加速键”。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自主行动,第3天恢复经口进食,第8天康复出院。



由右至左专家分别是彭俊生、曹庆东(中山五院)、刘石健骢(中山五院)、陈永和

在术后第7天,病理切片显示所有切缘未见癌细胞。也就是说,经过MDT联合门诊的一套“组合拳”精准治疗后,肿瘤细胞已经完全消失,成功实现 “精准治疗效果最佳化,新劈路径微创最大化” 目标。



祝愿王叔术后康复也一切顺利!

消化道癌可防可治,早筛是关键

多原发癌常发生在消化系统,这与其特殊的生理结构密切相关。作为人体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系统,整个消化道从口腔到肠道构成了连续的"食物处理管道"。例如,当摄入烈性白酒、槟榔等强刺激性物质时,其影响会随食物传递路径逐步累加,可能诱发口腔癌、舌癌、牙龈癌、食管癌、胃癌等。这使得致癌因素能够对多个消化器官产生叠加效应,消化系统肿瘤已成为人类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癌症类型之一。

彭俊生指出,作为发现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金标准,胃镜不仅可以精准发现病变部位,还可以直接处理或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因此,提高大众早筛早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需尽早做一次胃镜。



年龄在45岁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为胃癌高危人群:

1. 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

2. 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4. 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5.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如长期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过度饮酒等。

本文指导专家



胃外科学科带头人 彭俊生

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外科学科带头人。

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临床营养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微创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护理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以及《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临床营养杂志》《肠外与肠内营养》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

医疗专长:研究方向为胃肠外科、临床营养和护理管理。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持的“肠外肠内营养治疗在消化外科应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主编及参编专著10余部,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Annals of Surgery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获“第二届中山大学名医”“首届羊城好医生”“岭南名医”“2022年度推动行业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贡献专家”“2022年广东医师奖”等荣誉。



胃外科一区 练磊主任医师

胃外科一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广东省最具实力中青年专家,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术任职:广东省医学会消化道肿瘤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遗传性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胃肠外科杂志》通讯编委;国家卫计委《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版专家组秘书成员;中国医师协会MDT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通外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委;广东省医师协会胃肠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工作经历:在美国克利夫兰临床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进修学习4年。

医疗专长:擅长胃肠肛门外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对胃肠道肿瘤(包括遗传性大肠癌)、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手术治疗和腹腔镜微创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雅和、胃肠外科门诊,周三胃肿瘤及食管胃结合部肿瘤门诊



胃外科一区 陈永和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山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八年制),中山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十四五重点出版专著编委、秘书。

第一届大中华胃癌腔镜手术赛区南部赛区二等奖,获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网络最受关注文章”,主持国家级课题一项、参与省市级课题多项。

擅长领域:胃恶性肿瘤手术微创化诊治。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乐虞莹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中山六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