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服务贸易和服务消费有关工作,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听取2024年国务院部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全国政协提案工作情况汇报。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要点如下:
1、在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开放举措
2、打造一批服务贸易综合改革开放平台,拓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多双边和区域合作
3、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
4、完善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养老托育、数字消费等领域标准
5、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6、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
研究推出一批新的开放举措
会议指出,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消费是稳外贸、扩内需的重要抓手。要着力创新提升服务贸易,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开放举措。
“从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是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教授孙浦阳谈到,尽管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增势亮眼。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4%,服务贸易规模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也是近年来政策的重点。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推动服务贸易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实力增强”,并在推动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进程,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等方面提出要求。这为新形势下我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指出了具体路径。
本次会议进一步列举了几个重点领域,强调要在“电信、教育、文化、医疗、金融等领域研究推出一批新的开放举措”。“这也是顺应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为服务贸易进一步扩容提质指明发力点。”业内专家表示。
孙浦阳提出,服务贸易具有无形性、行业差异性和自然垄断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场景从“边境上”延伸至“边境后”,其天然需要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促进服务贸易潜力释放、创新发展、竞争力提升,关键是要深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制度型开放。“一方面,要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尽快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在服务领域全面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承诺,加快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并推进服务贸易标准的对接,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管理标准体系。”他建议。
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是推动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会议指出,要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支持服务消费场景创新、业态融合、产业集聚,完善文化旅游、餐饮住宿、养老托育、数字消费等领域标准。
在各类消费中,数字化、智能化逐渐成为焦点。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魏琪嘉认为,当前众多消费新场景均紧密关联着科技创新,这些新场景的出现,正是科技创新持续推进的必然产物,体现了科技创新对消费市场的深刻影响。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此前联合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也提出了不少新举措:聚焦购物消费,鼓励用新技术拓展购物消费体验,建设和升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推动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针对大宗商品消费,明确打造高阶智能驾驶新场景,推进室内全智能装配一体化和全屋智能物联,加大柔性屏、超级摄影、端侧大模型等软硬件功能开发。在健康养老托育消费和社区消费中,支持研发融合数字孪生、脑机交互等技术的医疗装备和健康用品,探索发展智慧社区,推动社区生活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未来要积极拓宽服务消费场景,将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相结合。例如,节日消费、冰雪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健康消费等,激发民众消费意愿。重视智能化消费,积极培育‘人工智能+消费’模式,满足民众对高科技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申宇婧表示。
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本次会议强调,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
截至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3140万辆,动力电池装车量多年全球领先。随着动力电池退役量逐年上升,其回收利用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动力电池规范化回收率不足25%,存在诸多堵点和卡点。”有业内人士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当前,绿色、安全、高效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已成为一个新的、有巨大需求的产业。
“‘退役’的动力电池一般仍有70%至80%的剩余容量,可降级用于农业机械、小型微电动工具、储能、备电等场景,拆解的材料中仍有大量的有价金属以及其他可再生利用材料,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一位相关行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退役电池可降级用于备电、两轮车、小型储能等场景。对于无法梯次利用的电池则进行再生利用,破碎提炼出锂、钴、镍等有价值的金属材料循环利用。
正是基于此,提升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可谓迫在眉睫。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以更好适应技术水平提升、技术指标提高的行业发展趋势,引导企业有序投资、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管理。
本次会议进一步强调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会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研制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规范行业秩序,让监管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李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