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名门 高密刘氏

山东高密逄戈庄村,坐落于胶莱平原、向阳河畔,是一座有着1800多人的村庄。历史上,这里走出了11位进士,42名举人,有400多人入仕为官。令人称奇的是,他们皆出自一个家族,刘氏家族。


刘氏家族中有一位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刘墉。或许,大家更熟悉他的称号,"刘罗锅"。和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不同,刘墉的实际身高超过一米八五,是名副其实的"山东大汉"。由于身材高大,每次面见皇帝时,他都微微驼背,"刘罗锅"的称号由此而来。


刘墉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祖父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官至一品。清乾隆十六年,刘墉考中进士,为官赴任前,皇帝特赐诗一首:"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家声勉永继,莫负奖期深。"


青鱼莲子汤里的为官之道

带着皇帝的嘱托、家族的期望,刘墉每到一处任职,都廉洁自守,后来官居一品,也始终维持着简朴的生活。


相传,有一次,一位官员带着一条黄鲤鱼和一条青鲤鱼到刘墉家拜访。其中黄鲤鱼的腹中塞满了金条,官员想以此贿赂刘墉,谋得升迁。


刘墉得知后,令家人将黄鲤鱼退回,而青鲤鱼则让厨房炖汤,并吩咐多放莲子。当青鱼莲子汤端上饭桌,官员心下明白,刘墉是借鱼汤表明清廉之心,不会为他的升迁给予帮助。一道"清廉汤",既巧妙维护了对方的颜面,也守住了内心的操守。


谨守清廉家风的刘墉,以85岁高寿离世,去世后获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刘氏祠堂中,一方乾隆皇帝题赠的"清爱堂"牌匾,既是对刘墉为官清廉的褒奖,也是对他人品的肯定。


三世两匾 清廉传家

刘墉一生为官清正,源于刘氏家风的熏陶。刘氏祠堂中,"清爱堂"的牌匾不止一块。


清康熙年间,刘氏家族七世祖刘果任太原府推官,掌管刑狱。赴任前,在京为官的父亲告诫儿子,"父子食禄,国恩厚矣,纵无它才能图报,称操守犹可自主,倘借刑名攫金非我子,无相见也!"若敢借着官职之便收受贿赂,我就不认你这个儿子!


父亲的叮嘱,刘果铭记在心,始终秉公办案,赢得当地百姓"活青天"的赞誉。刘果的弟弟刘棨任某地知州时,也曾变卖自家田地,替贫苦百姓交税,赢得"荡产知州"的美誉。


刘果、刘棨兄弟二人的"清廉爱民"之风,赢得康熙皇帝赞赏,亲赐"清爱堂"牌匾。从那以后,"清爱堂"作为刘家堂号,声名远播,三世两匾同题名的美谈流传至今。


清白做人 坦然处世

如今,生活在高密的刘氏后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家族的传统,清白做人、坦然处世。


刘洪海是当地一名中学老师。这些年,每次进行学生家访,他总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这样的习惯,源于十多年前的一件往事。


2012年的那个暑假,作为班主任的刘洪海,第一次去学生家里家访。结束后,家长为表示感谢,硬要将几份礼品塞到他的车上。经过好一番拉扯,刘洪海才躲开了家长的"好意"。


自那以后,刘洪海开始骑车家访,即便冬天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他也不肯开车。在他看来,自行车没有任何遮挡,空车去,空车回,令人心安。


如今,高密市设立了刘墉主题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成立了清爱刘墉文化研究院,刘氏家族的清廉家风就这样化作民风,浸润进向阳河畔的土地。


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山东高密刘氏家族,聆听海岱名门的清廉家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