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日常生活中,箱、盒、匣等器物不可或缺。成语“买椟还珠”充分证实了古人对箱匣的珍视,甚至超越了对珠宝的喜爱。
箱子这一物品自夏朝便已出现,而“箱子”这个名称在汉代被正式确立。到明清时期,出现了种类繁多、功能各异的箱子,用来保管财物、储存衣物、放置化妆品等。
一些做工精致的箱子,也能体现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明朝宫廷画卷《出警图》中,描绘了万历皇帝出京谒陵的盛况,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四名轿夫抬着一对朱漆带底座的衣箱,还有专门打伞和护卫的,彰显了皇家的尊贵和工艺的成熟。
明《出警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髹漆工艺全面发展,达到了“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的程度,鲁荒王墓中出土的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970年春,山东博物馆对鲁荒王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千余件珍贵文物,为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 鲁王墓
墓中出土的九旒冕、仪仗俑、白玉花形杯及“鲁王之宝”贴金木印等,现藏于山东博物馆,正在“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展览中展出。
今天,和《寻馆记》一起开箱,探索“鲁王之宝”中的明初工艺。
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戗金工艺,是皇家器物专享的一种工艺。
戗金,是指用特制的针或刻刀在漆器表面雕刻出阴纹花饰,然后在凹槽里填入金。这种技法在宋元时期兴盛,至明初达到巅峰。
此箱不仅工艺精湛,设计更显巧思。箱内分格设计,体现了古人“物各有其位”的理念。
箱分三层,中有套斗,下有抽屉,分置九旒冕、九缝皮弁、玉圭、玉佩等。这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把打开明初工艺的鎏金钥匙。
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山东博物馆藏
打开木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九旒冕与九缝皮弁,两件象征明代亲王至高地位的礼冠。
九旒冕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冠冕实物。冕冠的冠胎采用细竹丝编织而成,顶部设一木板,叫做“綖”。此綖板前圆后方,象征着天圆地方。
在綖板的前后方悬挂的玉珠叫垂旒。明朝的礼制规定,皇帝十二道垂旒,太子亲王九道垂旒。旒的寓意是提示亲王非礼勿视。
在冕冠两侧还悬挂着一对青玉圆珠,它的名字叫“充耳”,寓意着帝王不听信谗言,这就是“充耳不闻”的由来。
九旒冕,山东博物馆藏
九缝皮弁,是我国现存于世的唯一一件明初亲王的皮弁实物,史料记载,诸王在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以及四夷朝贡、朝觐时服皮弁。
皮弁是中国最古老的礼冠之一,最初是天子贵族的礼帽,用白鹿皮缝制而成。朱檀墓出土的九缝皮弁采用细竹丝,外敷乌纱。
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皇帝的皮弁为十二缝十二玉,而皇太子及亲王的皮弁则“冒以乌纱,前后各九缝,每缝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
这件皮弁之上共有九条缝隙,每条缝上压金线,并且钉缀五彩玉石珠,共有九颗,这便等同于朱檀的身份级别,是研究明代皇家冠服制度的珍贵文物。
九缝皮弁,山东博物馆藏
明代冠服制度中将玉圭列为冕服、皮弁服的重要组件,规定皇帝、皇太子、亲王和郡王的玉圭尺寸不同,长度依次递减,以区别其等级地位,其中亲王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
白玉圭 墨玉圭,山东博物馆藏
此外,玉佩是搭配在冕服和皮弁服上的重要玉礼器,垂挂在身体两侧腰带上。
脚步移动时,玉佩底端的玉滴和玉璜会相撞发出声响,而这种声音则是约束人的步伐应当是缓急有度、轻重适当的。如果体现的声音杂乱无章,便会被人们认定为是失礼的表现,极为不得体。
描金云龙纹白玉佩,山东博物馆藏
当我们打开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不仅看到一件件文物,更触摸到一个时代的温度。
它们是朱檀短暂人生的句点,更是明初礼制与工艺的凝结,亦是历史长河中一叶承载文明碎片的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