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天水市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精神内涵、探索劳动实践机制、提升研学旅行品质等,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实践育人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精神内涵,厚植爱国情怀

一直以来,天水把红色资源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不断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让广大学生通过浸润式、体验式红色教育实践,厚植爱国情怀。

(一)用活本土红色资源,打牢中国底色

天水现有7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包括武山县费家山毛泽东长征宿营地、红军长征强渡渭河纪念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等。另外,与相关部门联手创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9个,开发红色研学线路20余条。一些学校创建校史馆、红色记忆馆、天水大革命历史纪念馆铁路分馆等校内场域资源,形成立体多维的红色教育资源库。

天水坚持用好用活红色资源,不断研发红色教育素材,丰富教育内容。各学校依托红色研学基地,每年至少开展1—2次红色研学活动,做到有主题、有方案、有内容、有总结,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让红色教育基地成为学生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好的“活”教材,在沉浸式、体验式活动中接受红色文化熏陶,传承红色基因,真正让红色资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学生内心,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发红色教育课程

一是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天水有效整合高校思政课教师资源,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以特级教师、陇原名师、思政课名师等为主体建立中小学思政课骨干团队,开展教研培训、巡讲送教、教学研究等。建成25个市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组织思政课教师线上线下集体备课、思政课教师教学竞赛等,评选表彰一批优秀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开展红色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二是大力开发红色教育资源课程。各县(区)组织编写《红色教育读本》《革命前辈家教家风故事选编》《武山红色文化》等学生读本,开发红色实践课程。天水市博物馆与中小学校共同开发红色教育实践课程20多节,为中小学培养30多名学生义务讲解员,每年接待上万名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武山县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县域红色基地教育资源的精神内涵,总结提炼出东梁渠精神,学生自主创编红色课间操、课本剧,排练红色戏曲、红色大合唱、红色故事会等,使红色教育更有温度、有力度、有向度。

(三)学校与红色教育基地双向互动

为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基地的引领作用,全市积极探索红色资源“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模式。请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老红军、老英雄走进学校,再现天水地区红军长征、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讲述抗美援朝等英勇悲壮的革命故事,让学生在红色场域中接受精神洗礼,汲取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走出去”是学校根据学生需求确定教育主题和活动内容,设计活动课程。比如,在红色基地举办主题班会队会、成人礼等,指导学生现场搭建红船模型、制作草鞋等,实现红色教育活动互通、资源共享、校内外结合、全学段贯通、多主体协同发力。

二、完善劳动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劳动素养

天水落实《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若干措施》,以完善优化中小学劳动实践机制为抓手,搭建学生实践锻炼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建立劳动场馆,保障劳动时间

一是重视劳动场馆建设。建立以县区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要求各中小学校建设1间劳动实践室,有条件的学校开发种植养殖区域,种植果蔬、饲养动物,拓展学生课外绿化养护、图书整理、食堂保洁等劳动空间。近三年全市共创建1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8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清水县政府一次性划拨连片土地15亩为10所学校建设劳动实践基地,各学校协调确定统一的劳动时间,形成了学校、班级、学生之间劳动竞赛交流的壮观场面。为了让学生在不同的场所获得不同的体验,麦积区龙园小学把劳动实践基地分为种植园、美术创意园、塑料大棚智慧园三个部分,学生自主试种粮食作物、花卉、蔬菜等,开发农产品创意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形成了作物种植、管理、收获、加工的产业链条。

二是确保劳动时间。在开齐开足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对中小学生每周的课外劳动和家庭生活劳动时间作出明确要求。1—2年级每周不少于2小时,主要开展卫生打扫、校园绿化美化、图书及房间整理等日常生活劳动。3年级以上每周不少于3小时,分别参加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动手实践,每个学生每年有针对性地掌握1—2项生活技能,学校每年设立以集体劳动内容为主的劳动周,举办一次校园劳动节、一次校园丰收节,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构建与地方产业高度契合的劳动课程体系

天水是一个融现代智慧农业、机械制造业、电子应用为一体的西部城市。为发挥区域产业优势,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发与地方支柱产业高度契合的“一校一品”“劳动+”课程,主干课程分为劳动教育课和劳动实践课,劳动教育课主要包括劳动技能培训、劳动习惯教育等,同时适当传授工业、农业、机械制造等方面的劳动知识,为学生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做准备。劳动实践课则让学生走进工厂车间、田间地头进行实践体验,由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乡土人才、陇原工匠等现场指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多样化的劳动形式和劳动业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工匠精神。

(三)多种方式提高劳动实践成效

一是探索劳动实践基地“五自”管理模式。劳动实践基地推行学生自己思、自己种、自己查(资料)、自己管、自己收的“五自”管理模式,实践基地以班级为单元,按照个体兴趣、能力、特长等把学生分成若干劳动互助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承担生长记录、观察、标本采集、病虫害防治、成本核算、收获分配等职责。在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整理汇总的数据分析、思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班级报告,既总结经验也提出问题和建议,通过全流程参与和实践,把劳动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劳动技能。

二是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劳动教育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甘谷县是辣椒种植基地,生产成本高、产量低、体力劳动量大等一直是困扰椒农的大问题,为此甘谷县模范初中“周末共享科创社团”学生在开展辣椒产业主题调研的基础上,自主设计制作“辣椒订单式智能种植大棚”智能模型,实现自动浇水、自动降温、温湿度监测、自动补光、棚膜自动收放、语音控制开关门、果实分类、网上销售等功能,不仅有望解放菜农的生产力,增加菜农收入,而且可以保证菜品质量,增加辣椒的产量。

三、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的高品质研学旅行

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天水市教育局等九部门制定《关于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方案》,按照“去哪里、怎么走、学什么”的思路,构建研学示范基地建设、研学精品线路打造、精品研学课程开发“三位一体”的实施路径,逐步形成了市县联动、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

(一)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

天水坚持把研学旅行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高度重视研学旅行的顶层设计,把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贯穿始终,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

一是研学基地、线路和课程设计“三位一体”。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石窟文化、三国文化等“五大文化”,在八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如同五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共同勾画了天水独特的城市气质。紧紧围绕传承弘扬“五大文化”这一主题,全市设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53个,开发市级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11条,研学线路设计充分体现“五大文化+红色文化+科普成果+自然生态”等要素,把红色教育、生态、人文、传承、创新的理念贯穿活动全过程。同时,全市开发教育性强、受学生欢迎的研学旅行精品课程67门,构建起全学段、全过程、全链条研学课程体系,保证研学地点、时间、课程、人员的落实,提升研学旅行的效果和质量。

天水市博物馆为学校量身设计寒暑假课程、周末馆内研学课程、进校园课程、传统节日专题课程等,打造“我在天博修文物”“竹木春秋”“墨拓传情”等32节研学旅行精品课,深受师生喜爱。学校开发的“触摸历史古迹探源华夏脉络”“从西秦岭到麦积山自然资源认知与历史文化体验”课程分别被评为第二批黄河流域精品研学课程和优秀研学课程。

二是突出研学重点,确保实现研学目标。学校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定长短期结合、学科融合、城乡各异的研学旅行目标,突出乡村田野调查、产业化调查、城乡建设调查、古民居调查、经济发展调查、非遗文化调查等,由学生自主设计研学主题、制定研学活动方案和研学目标。比如,逸夫实验中学开展“社区居住环境调查”,190多名学生先后用时35天制作了23个现代化小区沙盘模型,开发设计新社区,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意识。

(二)创新“研学+”模式,激发学生探究的内在动力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是学、思、游的相互促进和深度融合,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其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一是丰富研学旅行内容。为缩小城乡学校、大规模学校和小规模学校之间的差距,天水探索出“研学+思政课”“研学+智慧农业”“研学+文化”“研学+拉练”“研学+探究”“研学+体验”等灵活多样的研学旅行模式,拓展学生探究、体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研有所进、学有所用、游有所得。比如,天水市一中探索创新“研学+文化”“研学+探究”“研学+体验”等模式,先后完成“天水古建筑—南北宅子的研究”“天水古巷道实地调查报告”“天水市水资源及污染调查报告”等十多个调查报告,培养了学生发现、质疑、探究的精神。

二是注重探究体验。聚焦课程核心素养,高度重视探究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探究中增长见识、培养能力、滋养品格,使研学旅行效益最大化。比如,位于秦安县五营镇的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距今8000年—48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出土了旱作农作物标本、彩陶、文字雏形、宫殿式建筑、混凝土地面和绘画等。秦安组织学生在大地湾遗址开展“研学+探究”活动,以“彩陶”为重点,学生走进博物馆听、看、摸、思、悟,到河道、田间地头捡拾彩陶碎片,到陶艺馆观摩陶器制作。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定探究主题,从陶器的种类、用途、形状、物理原理、花纹绘制、刻画符号、雕塑艺术等,延伸到旱作农作物标本、宫殿式建筑等,生成历史、艺术、科技、文化等知识链条,使研学旅行成为学生中长期研究的课题,学生从文献史料、学科知识、生活实践、传统民俗等方面找依据、寻结果、求答案,追寻古人的足迹持续不断探究先秦文化,从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领悟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

(闫锁田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教育局)

《人民教育》2025年第2期

作者:闫锁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