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人民网记者葛俊俊
从复兴中路走到黄陂南路,一处不起眼的小楼印入眼帘。这里是“永恒的灯塔”——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又新印刷所旧址史迹陈列展,是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诞生地。
又新印刷所旧址。黄浦区供图
跨进又新印刷所旧址大门,两盏昏黄的射灯,照亮了《共产党宣言》,仿佛带领参观者穿越了时空的壁垒,体验历史的深邃。“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随着陈望道翻译稿中的首句出炉,一场由马克思、恩格斯与陈望道之间的“对望”由此揭开序幕。
陈望道所著《共产党宣言》。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时间追溯至一百年前,1920年7月,为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动和组织工人运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决定建立“一个战斗的印刷所”作为宣传阵地。陈独秀委托熟悉印刷出版工作的郑佩刚全权负责。此时,经共产国际批准,维经斯基等人来华,陈独秀与其商议,争取到共产国际2000元资助,作为印刷所开办费,用这笔费用在黄浦区复兴中路221弄(原辣斐德路成裕里)12号租到一幢新建好的石库门房子开办印刷所。
“印刷所名为‘又新’,取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跟随着讲解,记者不由地放慢了脚步,细细参观。
又新印刷所旧址展陈。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1920年春,陈望道受邀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回到浙江义乌老家,依据日文本与英文本《共产党宣言》,着手翻译任务。
讲解员讲解中。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问世。中国读者第一次看到这部科学社会主义伟大历史文献的全貌。马克思、恩格斯在距此70多年前振聋发聩的声音通过一个个方块字终于在中国响起。
两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1920年8月,又新印刷所承印《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初版1000册,封面上印有马克思半身坐像,水红底色。书名因排字工的疏忽被错印。9月,再印1000册,这次将封面底色换成了蓝色,书名更正为“共产党宣言”。
这本书的出版,为正在筹备建立中的中国共产党送来了“及时雨”。在讲解员的细致讲解中,记者仿佛听到了那个时代的心跳,感受到了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尊重。
展厅悬挂着不同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时光过隙,岁月如梭。2020年,为深入推进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专项行动,由黄浦区委宣传部牵头,又新印刷所从辣斐德路成裕里移了128.9米至黄陂南路。2021年6月25日,还原了历史原貌的又新印刷所旧址完成修缮展陈工作,正式向公众试运营开放。
仿古手扳铁制印刷机。人民网记者 葛俊俊摄
“你可以尝试转动印刷机的扳手,感受那个年代,工人是如何一字一字排版,最终将《共产党宣言》印刷成册的。”在展厅内部,陈列了一部仿古手扳铁制印刷机。这款印刷机参照了十九世纪国外机器仿制而成。
真理之声互动体验项目。黄浦区供图
在展厅,记者看到了100本不同语种、不同年代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参观者还可以通过智能屏互动、原文摹写、音频收听、多语种朗读等项目来多维度感受旧址中发生的党史故事。
1921年2月,又新印刷所因承印《新青年》《正报》等进步刊物被迫关闭。但是,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持久不断照耀指引着人类追寻理想社会的脚步。
历经百年岁月的洗礼,这栋砖木结构的旧式里弄建筑旧址历久弥新、古朴庄重,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讲述了一段交织着印刷、技术、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动人篇章。这段历史如同烙印一般,深深镌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展厅结语所书——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