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W君把网民的名字盖起来,熟悉的朋友就知道W君是要飙脏话了吧?



W君自认为不是一个老学究,但是看到这样的回复也觉得如果一个人的脑子没有被米田共腌上三十年可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现在伪军迷的下限难道这么低了?还得普及一下1+1=2的基本原理?

这本来只是一个正常的讨论,结果对方直接甩出一句“1+1=2是我们当前认知下的结果,未来可能不是这样”。???这都能被挑战,下一步是不是要说子弹也可以反着飞,导弹可以自己劝降敌人,航天飞机能潜水去找亚特兰蒂斯了?

连数学都开始玄学化了?真羡慕人家普通科技博主的粉丝都可以讨论量子计算机了,而军事圈子里面还得普及1+1为什么等于2。

首先,可以告诉你的一件事是——“1+1=2”并不科学!



在幼儿园,保育老师会告诉你1+1=2,为什么会这样告诉你呢?因为这是一条公理,这样告诉一个学龄前儿童可以说是一点毛都没有病。

公理是什么? 就是无需证明、直接成立的基本事实。

非得展开说,那就得从皮亚诺公设来聊了,皮亚诺公设设定了5条公理:

  1. 0是自然数;
  2. 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数(successor)s(a) ,s(a) 也是自然数;
  3. 对于每个自然数b、c,b=c当且仅当b的后继数=c的后继数;
  4. 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
  5. 任意关于自然数的命题,如果证明:它对自然数0是真的,且假定它对自然数a为真时,可以证明对s(a)也真。那么,命题对所有自然数都真。

所以,对任意数 x ,定义加法:

//零元性质

对任意数 y ,加法递归定义为:

//递归定义

按公式推导,如果1被定义为0的后继数也就是,2被定义为1的后继数也就是

根据递归加法定义:

又根据加法的零元性质:

所以:

而 S(1) 就是 2,因此:

事情就这么简单,属于有脑子就能想清楚的问题。不过,1+1=2 不科学。

原因在于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W君一直会把人类的知识体系分为四个领域:哲学、数学、神学、科学

哲学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它关注存在、认知、价值、逻辑、意识和语言等最根本的问题。哲学不依赖实验或公理,而是通过理性推理和思辨来构建世界观。

这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的基础,哲学不提供具体的可验证结论,而是提供思维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的公理、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神学的信仰系统。

数学是基于公理体系构造出的一个纯符号逻辑体系,它不同于科学,因为数学不依赖经验事实和统计规律,是对数量、结构、空间和变化的逻辑研究。

神学通常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不依赖科学方法或逻辑推理,而是基于启示、经典和宗教体验。研究的是“超自然”“终极存在”“神圣性”等超验概念。

科学是对自然界的系统性研究,依赖观察、实验、实证方法来得出可重复验证的结论。科学的目标是建立符合现实的数学模型和理论,解释世界如何运作。

所以说,数学本质上并不是科学,数学和科学的最大区别是科学需要实验验证,数学不需要;科学理论是可证伪的,数学定理是公理化演绎的;科学的理论可能会被推翻,数学的定理在公理体系内永远成立

也正因为“数学的定理在公理体系内永远成立”这件事不可证伪,所以数学并不“科学”。“可证伪”这件事反而是判断科学与否的一个关键指标。

可证伪性是判断科学与否的关键标准,这一概念由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提出。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并不是通过实验“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是允许自己被推翻。换句话说,一个理论是否科学,不取决于它有多少证据支持,而取决于是否存在某种可能的观察或实验能够证明它是错误的。如果一个理论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可以自圆其说、永远无法被证伪,那么它就不是科学,而是形而上学、信仰或伪科学。

在科学史上,许多理论都因为被证伪而被修改或推翻。例如,牛顿力学曾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但当科学家在高速和强引力环境下进行实验时,发现它的预测并不完全准确。最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取代了牛顿力学,成为描述时空和引力的更精确理论。这种不断自我修正的特性,使得科学成为一种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而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同样,达尔文的进化论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它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不是因为它被所有人接受,而是因为可以通过化石记录、基因分析等方法来检验它。如果未来发现某种证据,比如某种生物的化石出现在不符合进化链的地层中,进化论就必须被修改甚至推翻。



相比之下,伪科学和神学的问题在于,它们总是能找到借口让自己合理化。以占星术为例,无论一个人今天运气如何,占星师都能给出一套解释。如果他今天走路摔了一跤,占星师可能会说“这是因为水逆的影响”;如果他没有摔,占星师可能又会说“这是因为你的星象转好了”。不管实际发生什么,占星术的预测都无法被证伪,因为它没有真正的可测试性。同样,“上帝创造宇宙”这一说法也不是科学,因为无论宇宙的起源是怎样的,信仰者都可以说“这是上帝的安排”。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说法没有价值,但它属于神学或哲学,而不是科学。

数学定理是基于公理推导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实验验证的,因此它并不符合可证伪性原则。然而,数学仍然是科学的基础,因为科学理论往往需要借助数学来进行描述和计算。同样,哲学虽然不属于科学,但它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比如认识论、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它们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科学的意义和方法。可证伪性适用于科学领域,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可证伪的东西才值得研究。

所以,给这个哥们的回复就是“1+1=2这件事并不科学”



但不代表这个哥们是对的——“未来可期,但必须在相应的框架内”

这句话几乎适用于所有严谨的学科,无论是数学、科学、哲学,还是工程、军事甚至社会发展。创新和突破固然重要,但任何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已有的逻辑体系或规则框架之上,否则就会沦为毫无边界的胡思乱想。

数学是最典型的例子。人们可以在不同的数学体系里创造新的规则,比如从欧几里得几何到非欧几何,从实数到超现实数,但所有的数学创新都必须在公理体系的框架内展开。在皮亚诺公理体系下,1+1=2 是绝对正确的,哪怕宇宙的物理法则发生变化,这条数学定理也不会改变。你可以换一个数学体系,比如在模 2 算术里 1+1=0,但这只是改变了规则,并不是推翻了数学本身。未来的数学可以扩展,但不会在自身逻辑自洽的框架下被推翻。

科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在框架内进行。牛顿力学在宏观世界运行良好,但在微观和极端条件下失效,因此才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对论并不是“推翻”了牛顿力学,而是在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内修正了它。未来的科学理论可能会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认知,比如对引力、量子力学和暗物质的统一理解,但这些新理论仍然必须在可观测、可检验、可证伪的科学框架下发展。你可以设想虫洞、时间旅行、负能量宇宙等概念,但如果没有数学推导和实验支持,那它们仍然只是科幻。

很多民科和民科崇拜者的幻觉就是“推翻”了某某理论,或者期待未来可以推翻某某理论,这里就只能当作米田共泡脑子的典型案例了。

他们普遍有一个误解,认为所有的知识体系都会像科学理论那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更新、修正甚至推翻。这种想法既是对数学的无知,也是对科学发展的误解。数学作为一个公理化的演绎体系,在既定的公理体系内,其定理一旦被证明,就永远不会被推翻。1+1=2 是在皮亚诺公理体系内的必然结果,就像勾股定理在欧几里得几何中永远成立一样。你可以选择不同的数学体系,例如在模 2 算术中 1+1=0,但这只是定义不同,而不是对数学的推翻。数学的发展并不是靠“推翻”旧理论,而是通过扩展已有的理论框架来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即便是在科学领域,那些真正具备可证伪性的理论,也并不是简单地被“推翻”了,而是随着证据的增加而不断完善。以牛顿力学为例,它在宏观世界和低速情况下依然适用,但在高速或强引力环境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供了更精确的描述。相对论并没有“推翻”牛顿力学,而是拓展了它的适用范围,让我们在不同尺度的物理环境下能有更准确的预测。同样,量子力学的出现并没有否定经典力学,而是在微观尺度上提供了一种更精确的描述方式。因此,科学理论的演变是一种优化和精确化的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取代或推翻。



然而,民科的思维模式往往是非黑即白的。他们会兴奋地喊着“牛顿力学被推翻了!”“相对论迟早会被推翻!”却完全不理解科学的演进方式。他们幻想着某一天所有现有的物理、数学、甚至基本逻辑都将被彻底颠覆,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真正的科学进步,是在已有的认知框架内拓展,而不是彻底推翻基础理论。哪怕是革命性的物理学突破,比如相对论或量子力学,它们的成功依然依赖于经典物理的基本概念,只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补充和修正,而不是彻底抛弃过去的理论。

例如咱们说的速度问题,这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一个人站在一辆速度为V1的车上以速度V2往车前奔跑,在地面的观察者的眼中人的速度就是V1+V2。但一个人在一艘速度为光速0.8倍速度的飞船上以0.8倍光速向前跑,是不是边上的观察者就会觉得这个人的速度是1.6倍光速了呢?

显然不对。这得用到相对论速度合成公式!

带入公式是:

显然是没有超过光速的。那么牛顿的例子对不对呢? 一个人以1米每秒的速度走在10米每秒行进的车子上。我们往公式里带入就好了

这时候你会发现分母的部分是10的16次方级别的一个巨大分母,而分子只是10,这就是一个极其极其小的数字了,用1加上这个极小极小的数字后

这个极小的数字是0.000000000000001

所以,我们要区别的最终速度是11/1 或者是11/1.000000000000001

按照牛顿计算的11秒/米和 按照相对论公式计算的更精确的 11/1.000000000000001 秒/米有多大的差距呢?连续跑24小时不会超过一个原子的大小。

这件事“推翻”牛顿了吗?没有,只是更加尽善尽美了一点点。换个角度,在我们得知了“真相”后,是不是可以由衷的赞美一下牛顿?这家伙在300年前通过简单的计算方式把速度精确到了24小时累计误差不到1个原子的尺度?



当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他并没有说“牛顿错了”,而是告诉我们:牛顿力学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适用,但如果你想在极端条件下(接近光速或极强引力场)进行计算,就需要更精确的修正。

然而,很多人总是以为科学的发展是不断“推翻”过去的理论,幻想着未来某一天,所有现有的物理学、数学甚至基本逻辑都会被彻底颠覆。实际上,真正的科学进步从来不是彻底抛弃已有的知识,而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修正,让我们的理解更加精确。牛顿力学没有被相对论“推翻”,就像欧几里得几何没有被非欧几何“推翻”一样——它们仍然在适用的范围内完美成立,而新理论只是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进行了补充和拓展。

相比之下,那些沉迷于“推翻一切”的民科,既没有牛顿那样的数学功底,也没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深刻洞察,只是一厢情愿地幻想着“未来会证明 1+1≠2”,却连数学的公理体系是什么都搞不清楚。他们以为科学革命就是彻底颠覆过去,却不理解科学的演进是不断在已有的框架上精雕细琢,而不是推倒重来。

其实,说句很简单的话大家可以理解科学
科学就是屎上雕花,尽管开始的框架不完整,经过不断的完善还是可以雕出“花”来的,但一坨屎终究还是一坨屎,不会变。

民科则是看到了别人屎上雕花,于是自己拉了一泡稀屎。不能说民科不对,但民科往往是只管拉屎不管雕花。

而民科的支持者,则更喜欢用馒头蘸着民科的作品吃得津津有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