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风水、占卜等预测文化和家庭运势的学问,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认为这些属于封建迷信,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类非科学的内容往往嗤之以鼻。

但它们真的像年轻人想的那样不可信吗?



无论是风水还是占卜,这些预测文化都与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之一——《易经》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智慧的结晶,《易经》即使被古人反复研读,也难以用具体语言描述其内容。



这本书涉及政治、医学、科学等多个领域,几乎可以称为一本万能的书。无论人们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然而,正因为《易经》的广泛涵盖,它在几千年间一直受到质疑,甚至被打上“封建迷信”的标签。



不过,这本被质疑了6500年的书籍,如今已被证实为超科学,并且在2019年被纳入国考。

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易经》,很多人觉得晦涩难懂。对于古代文人来说,它是至关重要的经典,但在很多现代年轻人眼中,其中的许多理论显得天马行空,缺乏科学依据。



在这个世界里,很多事情都可以用科学解释。对于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人们通常称之为迷信,比如风水和算命。

随着科学的发展,《易经》中的预测规律也逐渐被人忽视或遗忘。



然而,1966年《国际普适遗传表》问世后,科学家们对《易经》有了新的认识:“这哪里是迷信,分明是超科学!”

根据西方科学家的研究,《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与《国际普适遗传表》的遗传密码有诸多相似之处。



简单来说,《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就像一套二进制数学体系,如果按照正确顺序排列,就能建立新卦序。那些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展现出来,也就是说,《易经》与《国际普适遗传表》一样,对一切生物都有普遍意义。



这个发现让《易经》在许多西方科学家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不少从前对其不屑一顾的人也开始深入研究。

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从《易经》中获得了灵感。比利时物理化学家普里高津的理论如非平衡态统计物理和耗散结构理论,深受《易经》影响;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也受到《易经》阴阳五行思想的启发。



普里高津

此外,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也非常喜欢《易经》,他认为所有科学家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不仅西方科学家如此,中国科学家也对《易经》赞不绝口。钱学森先生认为,《易经》是科学的经典。



《易经》比《国际普适遗传表》早了几千年,但由于未受重视,曾一度被埋没。孔子、苏东坡等古代大家对《易经》爱不释手,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重新受到重视。



尽管《易经》已正名,但普通人仍对其存在“封建迷信”的固有印象。2019年《易经》被纳入国考的消息传开后,网上关于“《易经》是否应纳入国考”展开热议。

许多人对此感到难以置信,认为公务员考试不应包括算命内容,甚至有人建议取消这一决定。



但从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和科学家的称赞来看,《易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作为中华文明的经典代表,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因此,不少人认为,如果连这样的经典都不能纳入国考,其他书籍更没有资格。



《易经》被证实为超科学后,其他国家的举动也让国人感到危机感。不论人们对风水、占卜多么不相信,这些元素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尤其是一些国家,如韩国,试图通过申遗方式将原本属于中国的文化遗产,如风水等抢走,这种行为实在令人不满。



端午节、泡菜、中医等中国文化遗产已经被韩国以“借鉴”名义侵占,对于《易经》这样珍贵的宝藏,我们决不能再给任何机会让他们抢走。

虽然《易经》被认为是智慧的大宝藏,但其中的理论至今仍有争议。



尤其是人们对风水和占卜的态度两极分化:有些人非常相信,无论是住宅选址还是山水画摆放,都会请专业人士指导;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风水是迷信,做事从不考虑这方面。

更多人对风水和占卜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认为可以在生活中有所体现,但不能完全依赖。



无论如何,《易经》现在被誉为超科学,并得到国家认可,其理论必然有一定道理。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去保护和传承。

参考信源:海峡新干线2023年12月7日——被质疑了6500年的《易经》,却被证实是超科学,还被纳入国考,国家院士也在临终前做出告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