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小清河之滨,西泺河畔有个公园——文忠园,这儿就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家、政治家张养浩的墓。



文忠园除了临河一面,三面都有门,水屯路上是北门,不过只是一个仅能过人的小入口。西泺河路上有一座牌楼似的大门,中悬红底金色的“文忠园”匾,是早期的正门。



西泺河路向南拐了一个弯,近年又在南向设了一个门。大门是一四柱三门的石牌楼,额枋书金色的“文忠园”,中间两柱上阴刻楹联:“玉树临风散曲传四海,忠心体国英名壮千秋。”牌坊正对着一尊石质塑像,乃是取自张养浩在济南闲居故宅“云庄小像”。两侧还分别陈列有“《三事忠告》”“《四库全书》节选”“家训”“张养浩简介”等石刻。



南门大气而不失肃穆,应是现在墓园的正门了。

自南门牌坊向北,依次有牌楼、塑像、池塘、牌坊、石碑、张养浩墓等。



跨过垂柳荫荫的池塘,就到了张养浩墓了,神道前一侧立有“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神道最前方有石狮子一对,一胖一瘦、一高一矮。狮子后方就是一四柱冲天神道坊,中间额书“张文忠公之墓”,四柱下部前后均有抱鼓石。



牌坊后有石碑两通,一高一矮。

右侧的石碑矮,约3米,宽96厘米,为《明万历六年(1578)张养浩墓碑》。墓碑居中楷书“元御史中丞赠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张公之墓”,上款“万历六年岁在戊寅冬十一月吉旦”,下款“钦差巡抚山东等地方督理营田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赵贤、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钱岱立”等字样。



左侧石碑高(西侧),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张文忠公护坟地亩碑》。因年代久远,字迹隐约可以辨识,但也有为数不少模糊不清。大体可以读出“张文忠公护坟地亩碑公于故元初任堂邑县……国税……济南府……府……钦差查□监察院……陈斐历城县知县仝立顺治拾柒年孟春辛巳四月吉日”等字样。石碑立于赑屃之上,有资料介绍这赑屃为元代遗存。



过石碑,就看到张养浩墓了,封土高约两米,直径约10米,一圈以砌有青砖保护。墓群有供祭祀用的石质香炉。

墓前两侧还立有两通石碑,分别是《明弘治六年(1493)尹旻祭文碑》《明万历三年(1575)殷士儋祭文碑》。殷士儋也是济南人,历任授翰林院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等职。尹旻亦为济南人,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左给事中、通政司右参议、吏部侍郎、吏部左侍郎、吏部尚书、太子太傅等。



有墓碑可知,张养浩被历代朝廷、官员、文人敬仰。

张养浩是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元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曲家、政治家。历任礼部令史、堂邑县尹、监察御史、中书右司都事、翰林直学士、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右司郎中、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

张养浩一生为官清廉,忧国爱民,因看不惯朝廷争斗而辞官回到济南云庄闲居,期间交游文人雅士,著有《牧马忠告》《归田类稿》《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等。期间朝廷七次征召他为官,每次都给拒绝了,但当第八次因陕西大灾征召时,他毫不迟疑的散尽家财,千里迢迢奔赴了救灾路上,结果一去不返,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任上,也就是这次,他写下了千古绝唱《山坡羊·潼关怀古》,大声为百姓疾呼“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为百姓呐喊疾呼的张养浩,一代文豪忠臣,死后灵柩运回了济南,葬在了这儿。

他所居的云庄,后又称张公坟村,而张养浩墓又称张公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