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鲁孟琳
北宋大文豪的人生、艺术能量足够大,吸引后世一代代学人、作家不断靠近他、解读他,从中获得滋养和力量。近期,作家蒋蓝的最新作品《苏海鲸波——苏东坡传》由作家出版社以《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之一推出,再度叩击这位文豪的精神世界。
《苏海鲸波》
用词条式解读与诗性哲思深入苏东坡
在自序《从苏轼到东坡》中,蒋蓝坦言,幼年读苏轼时总觉其名与号割裂:“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才是东坡。”这一裂变始于“乌台诗案”——从庙堂翰林到黄州逐臣,从“致君尧舜”的儒家理想主义者,蜕变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诗人。
整本书以40余万字体量,用词条式解读与诗性哲思,融合史学考据与文学笔触,努力深探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苏东坡。此外,本书还特别阐述苏东坡的故乡——四川眉山所在的巴蜀,独特的地缘、季候、物产,以及与中原、西亚、南亚文化的交融,见证了司马相如、扬雄、李白等人物的崛起,从而将话题引向深入。
苏轼一生被百姓冠以十几个“苏姓地名”,从“苏杭州”到“苏儋州”,甚至贬谪途中亦被民间称为“苏黄州”“苏惠州”。蒋蓝在勾勒东坡宦海沉浮轨迹时感慨,在依靠舟船、脚力的时代,苏东坡辗转经历过大约90座城市,这是令人惊叹的漫漫历程。
不同于以往传记对苏轼文学成就的集中书写,《苏海鲸波》另辟蹊径,挖掘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书中首次详述了苏轼与大自然、博物学的关联,例如他对大熊猫的观察记录——“野人献竹,腰腹大如盎”,以及利用竹子改良水利工程的实践(如杭州竹管引水系统)。
以百余个关键词深探鲜花与荆棘丛生的“苏东坡之路”
蒋蓝坦言,面对现存近百种东坡传记,他选择向福楼拜《庸见词典》、米沃什《米沃什词典》等经典致敬,以百余个关键词重构东坡人生。蒋蓝在研究苏东坡的过程中记录了许多断片,其中既含有文史方面的短文,也有思想、心灵方面的吉光片羽。比如“半山”“飞蓬”“元修菜”等,词条看似独立,却在时空折叠中拼出完整的文人图谱。蒋蓝认为,尽力打捞围绕这些词语的生成因素,是一次对苏东坡的深情对望,也是写作者思想与之发生的一次富有深意的对撞与生成。可谓是一次“对望、对撞、对生!”
蒋蓝在自序中自问,“何谓苏东坡之路?”读懂苏东坡,须尽力从历史沉浮中打捞起东坡一生的词句,去理解他在世俗生活中的辽阔与热爱。为还原东坡足迹,蒋蓝历时数年走访10余座城市,运用纸上文献、出土文物、图像资料及口述传说交织的“四重证据法”,并考据“苏海”一词源流:明代新会县海滨因东坡贬谪经行得名“苏海”,至清代吴伟业、孔尚任等将“苏海韩潮”并称,终成文学史经典意象。
关于苏东坡的“人生哲学”,后世多有总结、讨论。而在蒋蓝看来,苏东坡从官场事务里提纯有益的救世思想,从世俗生活中淬就生活真味,从历史的积淀中托举映照未来的灵智水光。蒋蓝在序言中援引李泽厚评价,东坡虽未归隐,却以诗文传递出比遁世者更深重的生命空漠感。蒋蓝认为,这种复杂性恰是东坡的魅力:“他一度在入世、出世、遗世之间悲叹、犹疑和游走,在下降升腾与百折千回的过程里,他俯身民众、扎根大地的秉性,成了他曲折艰险人生的路标,构成了一条鲜花与荆棘丛生、荣耀与失落并存、才气与胆气共酿的‘苏东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