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误一时。似乎有些道理,但往往忽略了人的客观能动性。倘若客观能动性也算在命运里,那么人就没有任何的能动性了。
古人相信命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而且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似乎人一出生,一生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不管是拜神的,还是算命的,亦或是测风水的,都相信人的命运。人只能被命运摆布,却不可能逃脱命运。就像俄狄浦斯王一样,明明知道有弑父娶母的悲剧,越是逃脱就越是陷入这种悲剧的命运之中。倘若每一个人都相信命运,那么人们就会变得性情和顺,不再争强好胜,而这种态度正是古代皇帝们希望人们具备的。因为古代社会是农耕文明的社会,皇帝必须保证大多数人成为农民,好从民间不断提取钱粮食,供给整个统治阶级消耗。皇帝除了宣扬自身“君权神授”的属性,就是宣扬改造了的儒家道德,用这种道德笼络人心,让人心情变得柔顺,同时还要宣扬迷信思想,让神权统治人们的头脑。大多数人在主流意识形态支配之下,变得既遵从儒家道德又非常迷信,也大多相信命运。他们认为皇帝有做皇帝的命,农民有做农民的命,不能相互置换。其实农民也有可能做皇帝,皇帝也有可能成为亡国之君,甚至混得连农民都不如。只不过大部分农民都被改造了的儒家礼仪道德耽误了,也被命运观念耽误了,没有完全团结起来,奋起反抗,也就耽误了好的时机。
按理说,天下的财富应该由天下人共同掌管,也应该由天下人共同分割。但皇帝并没有分给天下人,而是独自垄断,还要在整个权力系统内部实现利益分配,却不会把好的资源分配给老百姓。倘若皇帝是个明君,就可能对老百姓好一点。倘若皇帝是个昏君,或者是个暴君,就会疯狂地奴役老百姓,甚至弄得官逼民反。倘若皇帝没有趁着良好的时机改革政治,就很容易错失良机。甚至有的皇帝没有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致使宦官专权,外戚专政,弄得政治体系混乱不堪。很多皇帝都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其实只是在体制内混饭吃,要享受荣华富贵。他们从小就是金枝玉叶,长大了会娶很多妻妾,一旦沉迷酒色,就很容易夭折。绝大多数皇帝都没有活过八十岁,甚至很多皇帝在二十多岁就已经死掉了。倘若他们是一个普通人,知道节制欲望,没有那么多的财富可以挥霍,就很可能活到七八十岁。从生命的历程来看,短命的皇帝似乎被政治权力耽误了,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而普通农民却被所谓的儒家礼仪道德和迷信观念耽误了,被命运学说耽误了,没有主动去学知识和文化,也没有主动联和别人一起反抗。
当代的人似乎比古代的人要好得多,起码在受教育方面要好得多。全民都会读书识字,但偏偏大多数人都不读书,而是被网络信息吸引,要刷短视频,要聊天互动,要实现网络购物,实现网络娱乐。如此一来,很多人整天盯着手机屏幕,嘻嘻哈哈,似乎时间过得很快,其实已经被耽误了。在最好的青春年华,沉迷在互联网文化之中,被手机吸引,被互联网文化背后的资本操控,当然也就生活在信息茧房之中,完全被耽误了。人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起码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而不应该被互联网牵着鼻子走。但互联网上的信息往往具有粘性,能够根据人们的兴趣做分类,根据兴趣做推送,最终吸引绝大多数的人上网浏览信息,吸引他们不断刷短视频。他们认为很有意义,其实根本没什么意义,也就被耽误了。就像粮食的播种和成长,需要在特定的农时播种,才能获得收成,倘若太早,就有可能长不出来;倘若太晚,就有可能在收获的时候减产。人就是这样,在应该用功读书的时候就要用功读书,耽误了读书的时间,就会耽误人生的发展。看似只耽误了几年,其实耽误了最好的青春年华。
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处于黄金时期,记忆比较好,尤其是学习新知识,会记得非常快,甚至有的人过目不忘。倘若这个时间沉迷于网络信息,沉迷于娱乐活动,而不去读书学习,就很可能耽误了时间,耽误了青春好年华。等到结婚生子之后,再想学习,似乎没有那样的好环境了,也没有那样好的脑力了,很多生活琐事缠身,就不能继续读书学习了。即便有的人继续读书学习,也仍然没有太好的记忆力,最终只得放弃。庄稼在生长的时候需要施肥浇水,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读书学习,充实自己,以后才能成为栋梁之材。倘若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只是喜欢每天刷短视频,喜欢旅游、交友,喜欢吃美食、搞娱乐活动,就会中了资本的圈套,只是在消费的过程中让资本增值了,而自身却没有得到什么好的提升。人不能只是沉迷在感官享受过程中,也不能只是专注于形而下的物质生活,应该有好的精神追求,培养独立的个性,具备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不能被物欲牵引,更不能为资本左右。
人不要被耽误,尤其不要被外界事物迷惑,应该专注于内心的修炼,专注于自身精神境界的提升,活到老,学到老。不然,人只会被耽误。人误一时的道理就是这样。倘若人们能够看破,早就读书学习去了,早就努力奋斗去了,而不会被资本误导,也不会被形而下的物欲支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