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长篇小说《双城记》的开篇或许是今天中国汽车市场的最好写照,一面是产销双双刷新“绩点”,恰如王小波口中的“黄金时代”;一面是车企资金链断裂、裁员求生、倒闭的荒诞脚本,合资也好,自主也罢,想要留在牌桌上,就得脱一层皮。
“背影面”之下,一些尚处在“打怪升级”阶段的新造车企业为求生存,失去了对行业最起码的敬畏之心,将汽车产品当作“快消品”而非“长期耐用品”的本质去打造,新品研发周期缩减至18-24个月甚至更短时间,一年换两代是常有的事情。
在行业惯例中,一个全新车型从立项、研发、落地、验证到上市交付,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周期。对于消费者而言,汽车是大宗消费品,跳出实用性、耐用性的追求迭代,都是耍流氓,毕竟谁也不想新车一落地就变成“绝版”。
所以,绝大多数消费者会从真实需求出发,率先考虑那些为用户负责、提供最安全且高品质的产品,企业所坚持的长期主义也成为它们的潜在考核标准,而这恰恰与北京现代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
在北京现代看来,品质耐用是其长期形成的口碑,将矢志不移维护好它。从去年第五代胜达(参数丨图片)上市后的“5000公里品质极限大考”,到今年初的阿尔山冰雪试驾,再到“2025真质万里行”系列活动,北京现代都在持续不断地用实践验证其对品质的极致需求。
而无论是智能化还是新能源的技术比拼,都是建立在高起点的品质和性能保障基础上的,若最基本的都没有得到满足,无论多么炫酷的科技,产品使用保质期都要打折。
作为一家有着22年发展历史、1200万用户的老牌合资车企,北京现代拥有i-GMP第三代全球化平台、CVVD连续可变气门持续期技术等前沿科技,建立了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都为车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实现“超低事故率”的安全性和“单车超百万公里”的耐久性。
同时,北京现代拥有强大的新能源技术资源。一边是中国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不仅拥有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更与华为、宁德时代展开深入合作的北汽集团;一边是拥有全球领先E-GMP平台,从电动化、自动驾驶,到AI领域均有大幅投入的全球TOP 3车企——现代集团。
去年年底,北京现代再次获得北汽投与现代汽车的80个亿的进账,可以说,它既不缺技术,也不缺钱,所以北京现代才会在提高品质和持续创新两条路径上重金投入。
2025年,是北京现代新能源品牌元年,首款电动车型将于2025年下半年上市。新车上市的同时,北京现代将构建包括购买、充电、售后管理在内的电车销售、服务生态系统,要用实用的产品、亲民的价格、优质的口碑,成为合资品牌电动车的先锋军。
与此同时,北京现代也主动回应用户消费升级的需求,逐渐停产低端走量车型,中高端车型占比已达到36%。北京现代副总经理戚晓晖表示,2025年北京现代将优化产品矩阵,将15万元以上车型销售占比提升到50%以上。
如今,合资2.0时代已然到来,深耕中国市场22年,凭借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的产品,北京现代已服务超过1200万用户,也迎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在“在中国,为全球”战略的引导下,北京现代坚持以扎实的产品、技术推进和长线规划为布局方向,在今年出口量突破5万辆的基础上,北京现代计划明年出口量提升至8-10万辆,朝着现代汽车全球出口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通过做难而正确的事,这种爱惜羽毛注重长期发展的战略终将筑起更高的护城河,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显示出独有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