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制惊尘世,珍存展韵流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黄海莲


(收藏宣传研究带钩专家马振凯教授,2007年于英国剑桥大学)

马振凯,齐鲁师范学院研究馆员,图书馆原馆长。原籍阳信,1952年出生于济南,长于宁阳,1968年初中毕业于泰安三中,同年入宁阳酒厂当学徒工。1969年底参军,任空军雷达六团十七连报务员,复员后在宁阳电厂工作。1978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中共泰安地委党史办公室,1984年调山东教育学院(即今齐鲁师范学院)工作,2012年退休。

七古·古物虽微凝岁月,奇书愈品悟兴亡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千载钩沉带艺彰,

马君著述韵悠长。

摩挲锈迹思秦汉,

考识遗痕溯宋唐。

名称功用细端详,

丝带革带用途广。

发展流变乾坤藏,

萌芽初创各有章。

鼎盛工艺绽华光,

衰落馀波韵未央。

几何仿生造型强,

抽象写实纹饰靓。

古物虽微凝岁月,

奇书愈品悟兴亡。

今番展卷情难抑,

遥念先贤意未央。

五古·古物钩中隐,文华一脉来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古物钩中隐,

今逢妙卷开。

摩挲思旧岁,

考识见高才。

带史千年展,

文华一脉来。

奇书如挚友,

展卷久徘徊。

五古·马君研精透,奇书绽慧芒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今展带钩卷,

如逢旧岁光。

千年沉古物,

几卷述沧桑。

始创源何代?

传承历几章。

良渚钩先现,

周秦论未央。

材质千般异,

金铜玉骨长。

形制分多类,

纹饰韵流芳。

鼎盛工艺妙,

衰落叹微茫。

收藏存故事,

辨伪护遗光。

马君研精透,

奇书绽慧芒。

开卷思今古,

悠然意豁朗。

莺啼序·探古钩沉,妙笔生花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千秋带钩韵古,叹先人造化。忆当日、束系腰间,巧工精艺堪诧。数千载、繁华过眼,今朝几近无人唤。渐尘封身影,空馀往昔佳话。

遥想当年,贵胄雅士,佩钩彰意雅。自良渚、初绽光芒,溯源诸说纷惹。论胡服、骑射启肇;谈山戎、理据存舍。更深思,周秦之源,探寻真假。

名称功用,异彩纷呈,异称意趣洒。丝带革带皆凭此,佩挂襟钩,妙处难画。钩连巧技,钩首钩钮,方式独特藏深意,细端详、岁月留痕也。材质多样,金银铜铁呈奇,玉骨木牙无价。

形制百态,几何仿生,更有异型者。纹饰美、功能三架,实用含情,审美呈华,寓意堪讶。精雕细铸,鎏金镶玉,工艺繁复惊世目,展风流、古韵传华夏。书中探古钩沉,马君才情,妙笔生花。

兰陵王·寻根究底,详解奥秘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古钩觅,千载风华暗积。摩挲处,斑驳陆离,似引吾穿越光隙。先人造巧极,精绝难及往昔。今时看,纯作文物,藏馆私收众人惜。

遥思旧朝历,束带扣腰间,实用兼饰。传承文化含深忆。探起源多论,胡服山戎,诸般说法细梳理,展岁月长迹。

凝睇,意难息。念材质千般,形制殊异。金银铜铁皆成器。更玉骨脱俗,木怀真意。复合精妙,集众美,韵远递。

书中细析,发展变,盛衰记。想初创短小匣钩特,鼎盛新工异。衰落精品稀,馀波再起。寻根究底,本大著,解奥秘。

摸鱼儿·收藏辨伪,精华萃取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叹千年、带钩遗韵,尘封多少今古。良渚初绽文明火,开启漫长征旅。思旧处,看历代、兴衰演变知无数。材质殊趣,有金玉铜银,骨牙木石,复合更添妩。

书中探,起源纷争细缕,胡服山戎堪诉。名称功用皆详尽,连接暗藏机杼。流变路,初创短、鼎盛工艺辉煌著。收藏辨伪,把历史钩沉,精华萃取,展卷意难驻。

贺新郎·奇书开新卷,千般呈奇彩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史海钩沉处。叹千年、带钩故事,悄然凝注。曾系先人身腰际,精致今人惊慕。却久已、尘封藏库。幸有贤才倾心力,著宏篇、细把钩情诉。源起处,辨今古。

名称功用皆堪数。看兴衰、萌芽初创,盛时辉吐。材质千般呈奇彩,形制花纹争妩。工艺妙、精研如缕。一部奇书开新卷,让后人、识得钩中趣。思往昔,意难住。

骈文·如逢胜友倾谈,恰似醍醐灌顶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徐传武

伏读马君大作,如逢胜友倾谈;细品《带钩考识》,恰似醍醐灌顶。展卷之际,仿若穿越千载,探寻带钩奥秘;掩卷之时,犹觉馀韵悠长,感慨历史沧桑。

遥想上古,带钩初现。束腰之具,实用为先;装饰之美,文化承传。两千馀载,工艺精湛,令后人惊叹;岁月流转,身影渐远,成收藏珍玩。

马君溯源,钩起周秦谜团。胡服骑射,众说纷纭;山戎之论,各执一端。梳理思索,真相渐显;背景明晰,认知愈全。

论其名用,异称纷繁。丝带革带,固定周全;佩挂襟钩,功能多元。连接之法,独具巧思;钩首钩钮,讲究非凡。

发展流变,阶段井然。萌芽初创,特色初显;鼎盛之时,工艺超凡。错金镶玉,熠熠璀璨;衰落余波,故事连绵。

材质丰富,品类万千。金属之贵,金银铜铁;非金之雅,玉骨木棉。复合之美,融合相间;形制纹饰,艺术尽显。

先生阳信才贤,经历不凡。研究带钩,文化深探;著作问世,价值非凡。如匙启锁,历史洞穿;引领吾辈,学海扬鞭。

嗟乎!带钩虽小,文化承传。感谢马君,佳作流传。愿吾辈共研,文化永灿,历史绵延。


(《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书中的带钩彩照之一)

七古·千年带钩隐尘烟,史海研探意万千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千年带钩隐尘烟,

幸有奇书解旧缘。

马君精研探奥秘,

带钩故事韵绵延。

良渚溯源寻古意,

材质形制细究全。

展卷如临时光道,

史海钩沉意万千。

七古·先人巧制惊尘世,古物珍存展韵流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千载带钩岁月悠,

摩挲之际意难休。

先人巧制惊尘世,

古物珍存展韵流。

起源探究多妙论,

材质各异显精优。

马君妙笔开新卷,

带史钩沉耀眼眸。

十一

五古·审美添情韵,象征寓意弥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古物带钩奇,

千年岁月遗。

祖先精创造,

后代叹称奇。

束带腰间扣,

连接今古思。

虽微含厚意,

文化韵如诗。

起源多探讨,

说法各纷驰。

胡服骑射论,

山戎观点持。

良渚寻踪迹,

周秦究所之。

先生深探究,

梳理见真知。

名称殊异众,

功用也多姿。

丝带革带系,

佩钩襟扣施。

方式各成规,

连接藏巧思。

发展分阶段,

兴衰岁月驰。

萌芽初绽处,

初创显清姿。

鼎盛光芒耀,

衰落渐微时。

材质多丰富,

金银铜铁宜。

玉洁超尘俗,

骨风远古遗。

复合呈精美,

融合意更奇。

形制千般样,

几何仿生既。

功能实用为,

纹饰含深意。

审美添情韵,

象征寓意弥。

拜读此佳作,

历史活现斯。

十二

五古·带钩虽微小,文化载千丝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古有束腰钩,

精美世称奇。

岁月悄然逝,

身影渐远离。

马君研古籍,

带钩故事提。

起源多说法,

思索解悬疑。

名称功用广,

连接有巧机。

发展分各代,

特色各时期。

材质万般样,

形制亦多姿。

纹饰含深意,

工艺费心思。

拜读此佳作,

历史现于斯。

带钩虽微小,

文化载千丝。

十三

莺啼序·探索精神,理清迷雾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千年带钩故事,启文明秘语。忆先辈、精艺神工,巧铸奇物凝趣。看今日、尘封旧事,经君考识重呈露。叹华光再绽,翻开历史章句。

遥想当年,束腰扣带,展风姿楚楚。自良渚、初现端倪,历经兴废朝暮。历商周、春秋继盛,至秦汉、辉煌无数。渐衰微,馀韵隋唐,宋时轻诉。

材质多样,金贵银娇,铜光铁韵著。更有那、玉冰骨秀,木朴牙悠,玛瑙琉璃,水晶瓷璐。形分几类,几何仿生,奇思妙想呈殊度。论纹饰、寓意含情处。先生细究,源流演变详明,带钩文化全顾。

收藏今古,辨伪研真,把旧踪再捕。一卷里、时光留住。探索精神,解惑答疑,理清迷雾。传承技艺,弘扬文化,今朝重读经典著,敬贤才、功绩千秋树。且期薪火相传,带钩之光,永昭岁序。

十四

莺啼序·融合精奇,匠心独塑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遥思古钩岁月,叹千年韵聚。自先祖、精铸奇珍,巧工惊艳今古。历尘世、繁华渐远,空留倩影藏深府。看斑驳陆离,往昔旧情如缕。

千载光阴,带扣史话,正徐徐展叙。忆初起、诸说纷纭,胡服山戎探古。问源由、良渚玉钩,论周秦、溯源凝虑。探钩名,功用繁多,连接成趣。

发展流变,初创萌芽,鼎盛后渐暮。想昔日、初创形制,小巧匣式,古朴天然,意存真朴。繁荣盛景,金银错彩,花纹繁复工艺妙,更兼那、玉制风姿酷。衰微之季,精品锐减形平,吉语印刻新著。

材质多样,金属晶莹,玉骨呈雅素。又复合、银金镶玉,各显其长,融合精奇,匠心独塑。几何仿生,造型各异,纹饰寓意含审美,铸雕成、工艺非凡处。书中探秘寻踪,马君研思,带钩解悟。

十五

摸鱼儿·遗韵凝注,焕彰华楚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对奇书、古钩探奥,千年遗韵凝注。遥思先圣精研处,带扣焕彰华楚。寻旧路。看史海、钩沉往昔源流著。细究今古。论材质形纹,兴衰更替,千载意难数。

金铜铸,玉骨银装楚楚。奇姿千万堪睹。兽禽花草纹间驻,巧艺匠心堪慕。思绪缕。念往昔、风烟岁月情难负。展卷如晤。叹马君才情,钩沉索隐,带史韵长贮。

十六

贺新郎·鼎盛衰落分明见,工艺传承有故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展卷惊奇处。叹先人、精研带钩,溯源今古。千载尘封重开启,探秘众杂旧物。细考辨、渊源来路。周秦谜团详梳理,证胡服、山戎诸般语。思过往,意难住。

材质形制皆堪数。看金银、玉骨木石,各呈奇酷。鼎盛衰落分明见,工艺传承有故。纹饰美、寓意深固。往昔生活今重现,赞马君、博识才情富。书在手,韵长驻。

十七

骈文·艺术之华昭显,文化之蕴绵延

——拜读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

作者:黄海莲

学界宏儒,马君振凯;著述精绝,《带钩考识》。展卷之际,如探幽古之藏;研读之间,似历岁月之章。

带钩虽小,艺术之华昭显;腰带所系,文化之蕴绵延。其形也,或曲如新月,或直似长锋;或精雕瑞兽,或细刻祥龙。材质多样,金银璀璨,玉翠玲珑,青铜古朴,骨质雅融。

君之考识,穷源溯流。探先秦之滥觞,究两汉之繁稠。论其功用,既为束衣之具,亦成装饰之尤。于礼仪场合,彰显身份之尊;在日常起居,增添生活之秀。

旁征博引,典籍与实物互证;析微辨细,形制共纹饰兼究。使千年带钩,重焕光芒于案头;令往昔风华,再呈瑰丽于眼眸。

嗟乎!一部佳作,启吾智识之舟。感君之勤勉,学术之灯长守。愿此研究,如星耀于文化之宙;盼继绝学,传瑰宝于万代千秋。


(《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书中的带钩彩照之二)

十八

附录:

(一)马振凯教授《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带钩,它的精美程度让我们这些后代感到不可思议,不可企及。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人们,说起带钩可能大家比较陌生,因为人类已经几个世纪十几个世纪不使用它。它不仅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也几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带钩在今天已经成了纯粹的文物,成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的收藏对象。

带钩,通俗地说,是古人束腰用的腰带扣。书中还对带钩的名称和功用进行了阐述。除了用于丝带和革带的固定,还可作为佩挂钩、襟钩等。在带钩的连接方式上,钩首挂接腰带以及钩钮与腰带的固定方式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带钩的发展流变也是本书的一大重点,从萌芽期、初创期,到鼎盛期、衰落期再到余波期,带钩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初创期形制相对短小、匣式带钩特色突出;鼎盛期传播范围扩大,错金银等新工艺广泛应用,金属带钩和战国玉带钩都展现出独特的式样特色。

带钩的材质丰富多样,金属材质如金、银、铜、铁带钩各具特色,金带钩彰显天璜贵胄的身份,铜带钩则有着斑驳凝重的质感。非金属材质的玉带钩超尘脱俗,骨带钩充满远古遗风,木带钩返璞归真。还有各种复合材质带钩,银玉、金银、金玉、铁玉复合带钩,融合了不同材质的优点,更显精美。在形制上,几何型、仿生型、异型带钩,每一种都有着独特的造型,体现了古人的审美与智慧。带钩的纹饰也有着实用、审美以及寓意和象征的功能,抽象性纹饰和写实性纹饰,通过铸造、鎏金银与错金银、雕镂等加工工艺,展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美感。

带钩虽小,但它却把我和已经消逝的时代联系起来。在遥远的古代,带钩作为古人束腰的腰带扣,不仅是实用的生活器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品。两千多年前祖先创造的带钩,其精美程度令人惊叹。马教授在书中对带钩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从带钩的起源开始探究,关于周秦带钩起源有着胡服骑射说、山戎说等多种说法,教授在书中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详细地梳理与思考,让我们对带钩的诞生背景有了更清晰地认知。

马振凯教授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带钩的研究,不仅是对一件文物的探索,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工艺技术的全面挖掘。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服饰发展以及古代工艺的发展有着极高的价值,让我们能够透过小小的带钩,窥探到古代社会的丰富多彩。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古代历史文化的大门,引领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畅游,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掩卷沉思,带钩虽小,却承载千年文化,教授研究,功不可没。愿更多人关注带钩,传承古代文化瑰宝。


(山东友谊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二)《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目录

第一章 初识带钩

第二章 腰带与带钩

1.兽皮肠衣做腰带

2.麻葛丝绸做腰带

3.绦带系扎的良渚文化玉带钩

4.丝带与革带

第三章 带钩的起源

第一节 中国最早的带钩——良渚文化玉带钩

第二节 关于周秦带钩起源的种种说法

1.胡服骑射说的是是非非

2.山戎说是否有道理

3.蓬莱村里集带钩是中国最早的带钩吗

4.王仁湘先生的带钩起源说

第三节 关于周秦带钩起源的思考

第四章 带钩的名称和功用

第一节 带钩的名称

1.带钩的异称

2.牌饰、带鐍与带扣

第二节 带钩的功用

1.丝带带钩和革带带钩

2.佩挂钩

3.襟钩

第三节 带钩的连接

1.钩首挂接腰带的方式

2.钩钮与腰带的固定方式

第五章 带钩的发展流变

第一节 带钩发展的萌芽期

第二节 带钩发展的初创期

1.形制相对短小

2.匣式带钩特色突出

3.浓厚的原生态特色

第三节 带钩发展的鼎盛期(上)

1.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

2.带钩的形制和纹饰基本创建完备

3.错金银等各种新工艺在金属带钩中广泛应用

4.金属带钩的形制特点

5.战国玉带钩的式样特色

第四节 带钩发展的鼎盛期(下)

1.金玉带钩持续繁荣

2.铜带钩的单调与变化

第五节 带钩发展的衰落期

1.精品带钩数量急剧减少

2.铜带钩形制趋向平直呆板

3.文化吉语带钩开始出现

4.带钩印开始流行

第六节 带钩发展的余波期

1.隋唐时期人们的带具

2.宋朝的复古之风与带钩的泛起

3.元明清时期带钩的风格特点

第六章 带钩的材质

第一节 金属材质带钩

1.天潢贵胄金带钩

2.楚楚可人银带钩

3.斑驳凝重铜带钩

4.顽铁生辉铁带钩

第二节 非金属材质带钩

1.超尘脱俗玉带钩

2.远古遗风骨带钩

3.返璞归真木带钩

4.温润淡雅象牙带钩

5.变化莫测琉璃带钩

6.冰清玉洁水晶带钩

7.绚丽多彩玛瑙带钩

8.难得一见瓷带钩

9.珍贵异常翡翠带钩

10.朴素无华石带钩

第三节 复合材质带钩

1.银玉复合带钩

2.金银复合带钩

3.金玉复合带钩

4.铁玉复合带钩

第七章 带钩的形制

第一节 前辈学者的分类方法介绍

1.长广敏雄的分类法

2.王仁湘先生的分类法

第二节 带钩形制划分的思考

第三节 带钩形制的细分与例证

1.几何型带钩

2.仿生型带钩

3.异型带钩

第八章 带钩的纹饰

第一节 带钩纹饰的功能

1.实用的功能

2.审美的功能

3.寓意和象征的功能

第二节 带钩纹饰的加工工艺

1.铸造

2.鎏金银与错金银

3.雕镂

第三节 带钩纹饰的类别

1.抽象性纹饰

2.写实性纹饰

第四节 精美纹饰带钩介绍

第九章 金属带钩的铸造与加工

第一节 金属带钩的铸造流程

1.备泥

2.制模

3.制范

4.烘范

5.浇铸

6.修整

第二节 金属带钩的范铸方法

1.左右合范法

2.左右合范增范法

3.前后合范法

4.镂空带钩的范型

第三节 铸造后的加工及其他

1.鎏、镀、错、涂的概念

2.鎏金工艺流程

3.错金银工艺流程

4.镶嵌玉石工艺流程

5.带钩夹芯的工艺问题

第十章 带钩的收藏

第一节 带钩收藏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带钩的造假与辨伪

附录:本书使用图片说明

(三)《腰带上的艺术——带钩考识》后记

空闲的时候,我曾将收藏的带钩给身边的朋友看,使我诧异的是,我的几个朋友竟没有一人认识它,有的说是头簪子,有的说是门销子,就没有人知道它是带钩。这不仅令我诧异,也引起了我的不平,是对带钩遭遇的不平。带钩,曾经是中国古代人人必备的生活物件,怎么会在今天变得如此潦倒呢?当然它不是皇家印玺,不入庙堂重器,不涉文人墨宝,不关流风遗韵,它只是一个小小的服饰配件,难以引起人们的注目,就像一个平头百姓登不上衮衮诸公的大雅之堂一样。但是,它小小的身躯毕竟承载着中国古代辉煌的文化、艺术、科技、工艺,它的生命活力迸射于中国近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之中,有哪一件器物像它这样有这么广泛的使用人群?有哪一件器物像它这样有这么长的流传寿命呢?商鼎周彝,齐纨鲁缟,汝窑钧瓷,歙砚徽墨,各领一时之秀,精固精矣,妙也妙哉,人们对它趋之若鹜自然无可非议,难道带钩就只配永远沉睡在博物馆库房的尘架上吗?所以,我感到有必要写本书,讲讲带钩,把古代带钩的一些事和喜欢研究、收藏古代文物的朋友交流交流。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动手写这本书。本书所引资料,大都是各文博单位的出土报告和有关研究文章。所引用的图片,绝大部分也是各博物馆和文博单位公开发表的图片以及考古报告中的图片。在国家文博单位的图片不足的情况下,根据本书内容需要,也适当选用一些私人藏品图片。在此特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感谢。

感谢山东友谊出版社的领导,是他们给了我热情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张亚欣编辑,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也感谢齐鲁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同事周杨姊、孙红玉、鞠桂燕、黄静等老师,在资料查找整理方面给我提供了大量帮助,感谢程显静老师为本书绘制了一些所需图片。正是在以上同志的帮助支持下,这本书才能够顺利出版。

我不是文博方面的专家,也不是火眼金睛剖金断玉的藏家,只不过是个在书本里钻来钻去的书蠹,在藏界的大海边捡捡贝壳的嬉童,因此本书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得到关心此书的专家和朋友的批评指教。当然,如果本书能为阅读过的朋友带来一些知识和乐趣,那将是我最高兴的事。

马振凯

2010年9月10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