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的开头,太乙真人用藕粉制作了哪吒和敖丙的新肉身并用七色宝莲进行重塑,崭新的故事由此开始。

伴随着《哪吒2》票房屡屡刷新,河北博物院镇馆之宝“错金铜博山炉”因与七色宝莲造型非常相似而迎来更多观众。


▲错金铜博山炉。(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不插电的“香薰机”如何扩香?

河北博物院文博馆员刘蕴泽介绍,起初,很多人并没有关注到这点。当有观众发现这一现象后,馆内开始主动宣传,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其实,博山炉本身就是我们这里的一件明星文物,再加上电影的加持,就变得更热门了。”

冬日里,古人除了在炭炉边取暖,还往往使用手炉、足炉等暖手宝、热水袋。除了这些基础款,文人墨客还发明了一些比较雅致的取暖设备,熏炉就是其中之一。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也称“暖炉”“红炉”。熏炉的外表往往装饰精美图案,炉内点燃炭火,时时撒上香料或散香。

错金铜博山炉一向被视为“史上最豪华的香薰机”。炉体通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炉身似豆形,通体错金。这款精美绝伦的古代“香薰机”是咋扩香的呢?

河北博物院院长熊慧彪介绍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炉盘与炉盖是可以开合的,炉盖因循山势起伏镂空,在不破坏整体美感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证烟气的发散,达到更好的熏香效果。”当放入香料点燃后,烟雾袅袅,一炉轻烟,仿佛升腾于千山之间,产生山景迷蒙、群兽活灵活现的效果,为冬日增添一股融融暖意和萦绕不绝的馨香。

来自大汉的3D烟雾打印机

“这种样式的香炉在汉代十分流行,上部重峦叠嶂,很像古代的仙山博山,凡是这种上面铸成山峦样子的香炉,都叫博山炉。”刘蕴泽说,“山峦间有猴子、老虎等动物,还有猎人扛着弓箭在追逐野猪,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

错金铜博山炉通体以错金工艺加以装饰,纹饰自然流畅,金丝有粗有细,细者犹如毫发。最为显眼的是炉盖和炉盘上部那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博山。炉盖的山势镂空,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峦峰或骑在兽身上,猎人肩扛弓弩巡猎或追逐野猪,两三棵小树点缀其间,刻画自然山景和狩猎场面,整体图像充满“仙”山野趣。一旦点燃香雾,烟气就翻腾出来,使整个炉盖更显神秘灵动。

谁能想到在2000多年前的大汉朝就已经有了类似于3D打印机的物件?只不过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是一个具体的物件,而这个博山炉却能将烟雾通过3D的形象展现出来!

当带着香气的烟雾从炉盖里出来,博山炉就呈现出了山海之象。此时再看这件错金铜博山炉,炉座上还雕有三条镂空的龙,头部上仰托起炉盘,仿若蜿蜒盘绕于波涛云雾间,龙头上方的烟雾更像是山海间的云气,它们正欲翻腾于澎湃汹涌的海面。而在海面之上,从前那个险象丛生的追逐捕猎场景却多了一些玄幻的景象,尤其是山间的神兽与虎豹,它们若隐若现,仿佛真的在追逐闪躲。在山顶之上,那又是一番景象,烟雾从炉盖的顶部钻出来,看上去云气缥缈,微有流光,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造型与西亚锥形熏炉高度相似

西汉时,道家思想盛行,人们相信东海有仙山,对遥远而神秘的神仙世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无尽的向往。博山图案,作为时人观念中仙山、仙境的具象化表现,成为这种向往的生动载体。

也有观点认为,博山炉是由西亚向中原传播而来,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英国考古学家杰西卡·罗森认为,博山炉的原始设计可能源自公元前10世纪在西亚地区广受欢迎的带锥形盖的香炉。这种独特风格的香炉通过西伯利亚或中亚传入中国,并融入中国传统的山岳信仰元素,从而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博山炉形象。尽管目前尚缺乏确凿的考古学证据来确定其传播路径,但中国本土博山炉与西亚地区锥形熏炉在造型上的高度相似度,确实为博山炉可能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提供了线索和潜在的可能性。

文人墨客也纷纷用诗句记录下博山炉自带的迷人意境。如我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杨叛儿》诗云:“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六朝《咏博山炉》更是写道:“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

两千多年前的迷你仙山,是古代工匠对极致美的追求,更是西汉人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完)

参考中新网、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

编辑:崔相光

点个“推荐”不失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