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中,如果有几个是搞学术研究的,总会有一些书在他们之间传承。这些书超越了它们本身的价值,承载了亲情,更可能承载了几代人对知识的追求。
在我们家,就有这样一本特殊的书,确切来说,是一本词典,就是很多人都熟悉和使用过的《新英汉词典》。
总有些书会传承下去
这本《新英汉词典》原是我公公的。他是20世纪60年代的老大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的都是俄语。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之初,他就考上了古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在大学里,因为没有英语基础,他外语仍然选俄语,也在课余学过一些日语。改革开放之初,国门打开了,对外交流越来越多,英语的使用日渐频繁,可是他没有学过英语,看不懂文献,也没法和英语国家的学者交流,终究是一种遗憾。
公公喜欢买书,那时候,人们的工资收入不高,新书之外,总喜欢淘些物美价廉的旧书。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旧书业发达,福州路等地都有不少生意兴隆的旧书店,而最热闹的地方要数文庙的旧书市。每到星期天,那里总是人头攒动,簇拥着无数的爱书人。公公也是那里的常客,据他说每次总有些意外的收获。有一回,他在文庙转了一圈,正准备离开时,猛然发现一个地摊上摆着一本灰色封皮的《新英汉词典》,虽说是二手书,但看上去有八九成新。因为词典纸本身就不容易老化变色,加上这本词典装订结实,翻起来就像新书一样。公公赶紧和书贩讲价,最后花十几块钱买了下来。
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公公后来没能系统学习英语,但遇到有些单词,就会偶尔翻检这本词典。而真正受益于《新英汉词典》的,是我的先生方笑一。
词典买回家的时候,我先生还在学校读书。据他说,他学生时代对英语特别感兴趣,超过了其他所有学科。这本《新英汉词典》也就成了手边常用之物。那时候,《英汉大词典》还没有出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也还没有引进国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汉小词典》规模又太小,所以很多年间,市面上适合学生和一般读者用的中型英汉词典只有《新英汉词典》。它每个词的义项比较齐全,查得率也较高,还收些俚语俗语,用起来很方便,又能解决问题。我先生自从用了这本词典,英语成绩大有提高,词汇量也明显增加了。
在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我先生觉得,虽然喜欢英语,但如果将来以研究英语或英美文学为业,恐怕总体上很难超过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所以他最后选了中文专业。但他心中始终有个英语的情结,以没有能力研究英美文学为憾。
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
我从小就对英语学习特别感兴趣,丝毫不觉得是一种负担。大学时代买过一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几乎被我翻烂了。大三在课余把高级口译证书考出来,但总还觉得词汇量不太够。读研究生的时候,我选择西方文学理论作为专业,啃了不少艰深的理论文献,但日常生活中的词汇和其他学科的英语词汇仍需要扩充。后来,我认识了我先生。我发现他虽然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但对于英语有浓厚的兴趣,也时常读些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也许正是因为对英语和英美文学的爱好,让我们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有一次,我们聊起中国人自己编写的英语词典,他把这本《新英汉词典》拿给我看。当时,网络检索还没有今天那么发达,信息也没那么多,人们还是经常查阅纸质词典。而新的英语词典已经出版了不少,《新英汉词典》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不可替代了。但是,看着那个浅灰色的旧旧的封面,翻开里面略微发黄的书页,我就知道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正像我们家的许多藏书一样,都是我公公年轻时候节衣缩食购买,后来给我先生用,我们再一起阅读和使用,直到今天。我发现这本《新英汉词典》释义简洁,又多从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实际需要出发,查阅起来的确方便,它有外国人编的英语词典所没有的许多好处。
比如研究生时代我阅读福柯《规训与惩罚》的英译本,知道discipline这个词其实在英语里有好几个意思,“惩罚”之外,还可以解释为“纪律”,即使从汉语的解释来看,也不难发现这两个义项有一定的联系。但discipline还有一个意思是“学科”,我之前就不太清楚。从中文看,这“学科”和纪律、惩罚没有任何关系,但在福柯的思想里,discipline所包含的“纪律”“惩罚”“学科”这些义项恰恰体现了知识与权力的复杂关系。在我对这个词的意思还不太确定时,去查《新英汉词典》,结果发现discipline词条的第五个义项那里赫然写着“[古]学科”。虽然这个释义如此简要,但对我理解discipline的词义和福柯的思想一下子起到了指路的作用。
还有一次,我阅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在第三首中读到这么一句话:“Disdains the tillage of thy husbandry?”这里的husbandry中文译本大多译为“耕种”“耕作”,但这首诗的主题是鼓励贵族青年结婚生子。我当然知道husbandry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但husbandry既然是husband(丈夫)的派生词,我觉得其词义应当和家庭有某种关联。为了验证这种猜测,我去查《新英汉词典》,果然,husbandry词条下列出了“耕作;家畜的科学管理”“家政;节俭”两个义项,这样一来,十四行诗中的这句话就不仅仅是比喻娶妻生子,而更包含了一层家庭事务或责任的意思在内。后来我读燕卜荪的《朦胧的七种类型》,也看到其中谈及莎翁十四行诗中运用husbandry一词时所蕴含的双关意义。我想,读这种专业的文学理论书的人毕竟少些,而阅读莎翁原作时产生的疑问,能借助《新英汉词典》得以解决,这足以证明这本词典的厉害之处了,因为它毕竟只是一部中型的英语学习词典。
一面中外文化互鉴的镜子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进步,今天查阅英语单词的方式更多,电脑网络和手机上一索即得,有不少学生已经不使用纸质词典了。但我觉得和网上检索相比,纸质的英语词典仍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以《新英汉词典》为例,其中单词的义项和例句肯定比网络上检索而得的要丰富得多,网络上的英语单词和中文释义常常是一对一的,这样就把很多英语词汇词义的丰富性掩盖掉了。另外,在纸质词典中查阅一个词的时候,可以把上下几个词条都顺便浏览一下,既能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又可以了解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如派生关系等,这样你对整个英语的掌握就是立体的,而不是孤立的。
随着读书渐多,我发现《新英汉词典》的主要编写人员,除了赫赫有名的英语专家如葛传槼、薛诗绮、陆谷孙等,还有些是博学多能的大学者。比如林同济先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思想家,比如伍蠡甫先生,是研究中西绘画和画论的著名学者。老一辈的英语学者大多学贯中西,所以能编出高质量的广受欢迎的英汉词典来,惠及几代人。
我觉得,这一本词典里,蕴藏着我们家两代人对知识和学问的共同爱好和朴素追求。每个家庭成员的专业可能不同,但学好外语,保持开放的心态,留意国际学术动态,多和外国学者交流,恐怕是每个专业的学者都需要的吧。封闭自守,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是做不好学问的。身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教师,我也接触过几代外语学者,深知外语的重要性。在日常备课、阅读文献时,我还是会时常翻阅我家那本已经泛黄的《新英汉词典》。经过我公公、我先生和我两代人几十年的使用,它仿佛已经不再是一本单纯的外语工具书,而是跨越中外语言障碍的一座桥梁,也可以说,它成了一面中外文化互鉴的镜子,让我们了解世界,也能够反观自身。
我还不到两岁的一对双胞胎儿女,经常自己胡乱翻看些英语绘本,有时跟着点读笔的声音,嘴里会迸出几个英语单词,看来挺有兴趣。我也希望,我们家对外语的这份爱好,未来在他们身上能够保持和传承,让他们一辈子充满学习知识的动力。(作者为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标题:一本影响了两代人的词典,蕴藏着对知识和学问的爱好和追求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来源:作者: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