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肇始自蜀宫,楹对千年韵未穷。“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楹联文化的千年传承。
自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题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对联便如春溪般浸润着中华文明。及至明清,楹联之风大盛,市井乡野处处可见对仗工整的联句。
不仅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文人雅士相聚时,也常以对联切磋才情,而在一些重要的场所,对联则被用来宣扬教义、传承文化、彰显威严。
就是在男女婚恋方面,对联也常常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些有才情不甘于受命运摆布的女子,常会以对联的方式来考验求亲者的才学智慧,从而寻找与自己灵魂契合的伴侣。
在江南的一座小城内,一场以联为媒的姻缘佳话,正在元宵灯会上徐徐展开。
城中有一户陆姓人家,家境殷实,在当地颇有名望。陆家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梦娘。
梦娘小姐临窗执笔时,总爱看窗外垂虹桥下的游鱼。十八年诗书浸润,让这她出落得“秋水为神玉为骨”,宛如仙子下凡。城里媒婆都说,这般才貌双全的姑娘,怕是配得上状元郎。
可陆老爷心里却因此烦恼,女儿心中对爱情有着自己的憧憬,她不想被父母随意安排婚姻,渴望找到一个与自己才情相当、志趣相投的伴侣,于是在拒绝所有上门提亲者后,执意要在元宵灯会悬联招亲,此举对于他来说也有些无奈。
“爹爹请看这上联如何?”陆梦娘将洒金笺铺在红木案上,簪花小楷写着"月移塔影惊鱼跃"。
陆老爷拈须沉吟:“寒山寺塔影入河,惊动锦鲤跃波,倒是应了元宵月夜之景。只是这联中'移''惊'二字灵动,下联须得动静相宜。”女儿闻言浅笑:“若真有人对得工整,女儿便服他七分才学。”
转眼到了上元夜,七里山塘悬灯三万盏。陆府门前支起丈二红绸,三副上联随风轻摆,梦娘坐在绣楼之上,心中既紧张又期待。
门口看热闹的士子挤满街巷,不少人更是在三个上联前面苦苦思索。
苏州府学教谕之子王公子盯着"雪压梅枝藏玉骨"抓耳挠腮,杭州盐商之子李少爷对着“灯悬画栋添年味”愁眉苦脸。忽听得人群后方传来清朗之声:“晚生姑苏郑怀瑾,斗胆献丑。”
只见青衫书生折扇轻摇,仰观首联“月移塔影惊鱼跃”略作思索,提笔写下"风送花香引蝶来"。
围观者中老秀才拍案叫绝:“'风送'对'月移','引蝶'应'惊鱼',平仄相协,意境相谐,妙哉!”陆梦娘在珠帘后微微颔首,眼波扫过书生洗得发白的衣襟。
第二联前,郑怀瑾凝视“雪压梅枝藏玉骨”片刻,随即狼毫挥洒,落处现出“云开雾散见龙腾”。
人群中顿时哗然:“这'龙腾'对'玉骨',气势磅礴却不失雅致!”陆老爷捋须的手顿了顿,这联暗合“守得云开见月明”之意,倒像在诉说什么心事。
待到第三联“灯悬画栋添年味”,书生嘴角微扬,这联在他看来很简单,于是挥毫写下“人醉春宵忘世忧”。
陆梦娘手中的团扇不觉落地,这联不仅对仗工整,更道出了她厌恶世俗纷扰的心声。三联考验,他对郑怀瑾的才华十分钦佩,心中有了决定,有了选定郑怀瑾为夫君的想法。
梦娘吩咐一句,珠帘轻响,侍女捧出鎏金请柬:“请郑公子移步花厅。”
双方交谈一番,才得知郑怀瑾原是寒门举子,因家道中落才流落市井。陆老人望着中堂“诗书传家”的匾额,忽然明白女儿为何执意要选这对联为媒——真正的才学,原不在锦衣玉食之间。
半个月后,红烛高烧的新房内,郑怀瑾掀开新娘子盖头,喝了合卺酒后,突然笑道:“为夫也有一联请夫人赐教,若能对出绝妙下联,往后都听你的——两岸青山夹碧水。”
陆梦娘眼波流转,瞥见窗外画舫载月而过,轻启朱唇:“一船明月载清风。”
话音未落,郑怀瑾已深深作揖:“夫人此联'载'字双关,既应画船载月之景,又暗喻清风明月般的品格,怀瑾甘拜下风。”
红烛摇曳下的新人相视而笑,甜蜜的气息弥漫着整个新房。窗外垂虹桥下,锦鲤跃出水面,搅碎一河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