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的过早牺牲,无论是对毛主席还是对中国人民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他后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呢?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在政治方面,毛岸英肯定会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干部。
毛岸英虽然是毛主席的儿子,但他的童年却充满了苦难,在他8岁时,母亲杨开慧就英勇就义了,毛岸英在组织的安排下去了上海,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做过工、要过饭,还被巡捕打过。
但是,正是这段艰苦的经历,塑造了毛岸英坚韧不拔、勇敢正直的品质,对底层人民的生活非常了解,对革命的渴望也非常强烈。
因此,等到他从苏联回国后,就主动去农村参加劳动,还去工厂从事管理工作,接触到了最基层的百姓生活,到了抗美援朝时,又第一个报名参军,在军队和战争中锻炼自己。
可以说,毛岸英具备了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几乎所有优点,如果他没有牺牲的话,肯定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干部,在政治上做出很大的贡献。
周总理就曾经评价说:“毛岸英吃过苦、留过学、打过仗,又经过农村和工厂的锻炼,在和毛岸英同龄的一代青年中,像他那样受过良好教育和多种锻炼的人是不多的。毛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对主席,都是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而且,毛岸英在苏联住过10年之久,精通俄语、英语,对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都有很深的了解,因此,他很可能会在外交领域担任重要职务。
尤其是在周总理的领导下,毛岸英的外交才能应该会迅速增长,成为外交部长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再来看经济领域。
在建国初期,毛岸英曾经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虽然职务是党总支副书记,但实际上他什么都干,小到一线职工的技术培训,大到工厂的制度建设,毛岸英都主动要求参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到了工厂的所有情况。
毛岸英曾经给好友蔡博写过一封信,说:“如果党不调动我的话,我准备在这个工厂连续不断地做十年工作,随着它进步而进步,发展而发展,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厂中党的工作经验来。这就是我的雄心大志,不知你同意否?”
可见,毛岸英在工业领域是有雄心壮志的,准备用十年的时间,“搞出一套完整的工厂中党的工作经验来”。
可惜,因为抗美援朝的爆发,让毛岸英的这个“十年计划”落了空。
试想一下,如果毛岸英没有牺牲,他肯定会在工业领域做出一番伟大的成就,改变中国落后的工业发展面貌。
而且,新中国的各项建设都需要苏联的帮助,而毛岸英因为有苏联的生活经历,在中苏交流合作中如鱼得水,肯定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至于很多人更关心的军事领域,毛岸英应该不会在军队待太久,因为他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抗美援朝结束后,打仗已经不再是主要任务了,而且他在志愿军的工作也主要是给彭老总当翻译和秘书,对军事方面的工作参与得不多。
因此,等到抗美援朝结束后,毛岸英应该会离开军队,继续从事地方工作,尤其是工业领域的建设,这也是新中国的重点发展方向。
总之,以毛岸英的经历、才华和品格,如果没有牺牲,肯定会在政治或经济领域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新生力量。
可惜,历史没有假设,毛岸英为了保家卫国而壮烈牺牲,同样值得我们永远敬重!
(参考资料:《我的伯父毛岸英》《毛岸英在朝鲜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