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学生正在体育课上开心奔跑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铃……”伴随着柔缓的音乐声,上午9点整,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响起了下课铃声,孩子们潮水般涌出教室奔向操场,或打球,或跳绳,或嬉闹……他们肆意挥洒着童年的天性与快乐,校园里一片欢声笑语。
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合肥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时间从原先的10分钟调整为15分钟,这多出来的5分钟能给孩子们带来哪些变化,学校又如何利用好这15分钟?日前记者走访了本地多所中小学校,老师们普遍反映,别小看这短短的5分钟,可以让孩子们身上有汗,眼里有光,再结合“每天一节体育课”,真正让孩子们“动起来”,让校园充满生机活力。
合肥市海顿小学将消防安全与课间游戏相结合
课间一刻钟,多出的5分钟从哪里来?
“当我在开学典礼上告诉孩子们课间将延长到15分钟时,下面一片欢呼声,说明他们非常赞同这个决定。”在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童友琴告诉记者。
近年来,学生“课间不出教室”的新闻屡屡出现,一方面有学校担忧孩子的安全因素在其中,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10分钟课间过短。“学校有2000多名学生,短短10分钟课间,其实是不够孩子们接水或者上厕所的。而且如果在短时间内集中如厕,反而加剧拥挤,产生了不安全的因素。”童友琴说。
课间多出的5分钟从哪里来?不同学校各有方法。合肥市阳光小学是包河区课间15分钟首批试点学校,“挪、延、增”是校长王玲总结出的“三字经”。“除了把大课间挪5分钟到小课间,学校还将下午放学时间推迟了5分钟,从而达到不影响课堂教学的目的。”“增”则是增设两个提醒铃声,一个是在下课前一分钟提醒老师不要拖堂占用课间,另一个是在上课前一分钟提醒学生及时回班,让他们放心地玩。
合肥市海顿学校则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将45分钟的课堂时间调整至40分钟,挤出来的时间分给了小课间。
“我们在2024年秋季开学就试点了15分钟小课间,提出了‘课间一刻钟,学习更从容’的口号。一方面是要求老师不拖堂,不提前上课,另外一方面就是调整课堂时间。”校长朱霖说,这就要求老师们向课堂要效率,做到更加精细地备课和教学,反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合肥市杏林小学的学生正在课间玩拳击垫
课间一刻钟,孩子们“玩什么”?
在这15分钟的课间内,孩子们都是怎么度过的,记者通过走访发现,除了常规的球类、跳绳等运动方式,许多学校还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种特色活动,抛沙包、跳房子、萝卜蹲等传统游戏,也正在逐步复活,并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合肥海顿学校,几名学生正在玩“飞行棋”游戏,地上绘制的图案则与消防安全有关,每一个格子都写上了安全常识,孩子们通过猜“剪刀石头布”的方式来决定谁先行动。在其他场地上,学校还绘制了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等知识图案,与跳房子游戏结合,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各种知识。
“我们采取了‘分段式设计’,将学生的安全教育、放松游戏、轻量运动、兴趣爱好、团队活动、绘本阅读等,通过班级自选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课间活动需求。”校长朱霖告诉记者。
合肥市宋村小学校长冯璐介绍,他们从合肥师范附小选调了优秀的体育老师到小学指导学生们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利用大课间和课后三点半带领学生练习多样化的跳绳技能,计划在这所学校打造跳绳特色。
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在屯溪路小学体育馆内有一间“魔镜教室”,每面挂在墙上的镜子里都有一位虚拟的AI老师,带着孩子们蹦蹦跳跳,教大家做各种体操动作,很受学生欢迎。
“玩什么,学生说了算,学校面向学生征集课间游戏创意,共收集到60余份提案,学校组织专门的评审会,学生代表、体育组、美术组、德育处参与提案的联合评审,选出富有趣味的,能够锻炼体能的,安全的游戏项目在学校推广。”合肥市阳光小学校长王玲说。
海顿小学的学生正在玩“跳格子”
课间一刻钟,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2024年9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表示,课间从10分钟到15分钟,虽然是个“小切口”、具体的小问题,但它的意义非常重大,它延展的是“五育”的形式和内容,体现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只认为课间一刻钟仅仅是延长了5分钟休息时间,这就比较片面了,学校老师通过一周多的观察,发现孩子们身上有了很大变化。”屯溪路小学校长童友琴说。
“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游戏,同时孩子们自己也会探索出各种新的玩法,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在童友琴看来,课间15分钟更多的是在游戏中培养了孩子们的交际能力。
合肥市杏林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艳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游戏很受学生欢迎,产生了抢着玩的现象,但是孩子们就会自己组织排队,有序参与,还有人来维持秩序,他们的组织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升,对今后走上社会有很大帮助。”
阳光小学针对4~6年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据统计,课间时间延长后,70%的学生增加了户外玩耍的频次,27%的学生和之前持平。78.7%的学生认为现在的课间活动更有新意,更有趣。74%的学生觉得现在的课间秩序比之前更加有序了。“实施课间15分钟以来,可以明显地看到,课间到操场上玩耍的学生变多了,学生的笑容变多了,而学生间的冲突和意外受伤没有呈现上升趋势。让人感到欣喜的是,96.7%的学生表示长课间后,他们的课堂专注度提高了,缓解了学习压力。”校长王玲说。
屯溪路小学老师正在带着孩子们跑操
让孩子们动起来,还存在哪些困难?
从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到“课间一刻钟”,学校有没有遇到困难?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合肥市杏林小学。这是一所小区配套学校,占地面积小,学生人数多,曾一度有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运动场地狭小等问题。学校费尽了心思,也找到了一些办法。
“大课间时,我们将学生分为低年级组和高年级组,交替参与活动。在小课间设置了‘地面体育游戏’、‘墙面拼图游戏’等游戏区域和活动形式;新学期还增设了墙面拳击靶、墙面乐高积木来拓展运动空间。”校长陈艳说。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合肥市红星路小学无为路校区,校区占地10亩,仅有一条60米的跑道。为了达到“每天体育活动两小时”的目标,学校采取了“错峰上课”的方式来开展体育活动,红星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方业菊告诉记者。
“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这句话在网络上已经成为一个“梗”,而在现实中记者发现,现在不少学校却因体育教师人手不足,出现了“让数学老师教体育”的情形。
“我们有6名专职的体育教师,为了弥补数量缺口,只能安排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兼职体育教师,来负责活动组织。”校长童友琴说。红星路小学无为路校区也安排兼职教师来承担踢毽子、跳皮筋、棋类等体育课程。
不过随着“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逐渐深入,让孩子们能够“动起来”已经成为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合肥市望湖中学校长汪蓉介绍,学校将体育课程细化为“体能素养课、常态体育课、技能训练课”三大模块,形成“基础+专项+拓展”的递进式教学结构。每周安排1节体能素养课强化心肺功能与肌肉耐力,3节常态体育课则融入体育健康知识与体育运动技能学习,1节专项技能课覆盖足球、篮球等特色项目。
记者从合肥市教育局了解到,合肥市坚持“一地一策、一校一案”,指导学校做好课程、师资、场地等各项保障。2024年该市共招录在编体育教师207人,专兼职体育教师共增加7174人。近三年,全市投入经费8015万元为中小学配备体育器材,指导学校挖潜扩容,将楼间通道、功能教室等校园“边角料”转变为校园“微操场”,目前已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学生每天2个小时综合体育活动时间的目标。
(记者 苏艺 张秀明 刘职伟 杨雪 海报设计/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