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关注特朗普演讲的人会发现,特朗普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演讲者,他说话的方式语无伦次、颠三倒四,特点就是喜欢用简单如句式,直奔主题,直白大胆,逻辑混乱,夸张情绪化,粗俗暴力……特朗普为什么这样说话?这样说话有什么效果?

《纽约时报》统计显示,其演讲词汇量仅为初中四年级水平,比奥巴马少三四成。这种语言降维,制造出"政治素人"的拟真幻象。当他说"中国偷走我们的工作"时,复杂的地缘经济博弈被压缩成孩童都能理解的盗窃隐喻,这正是剑桥分析公司推崇的"情感优先"传播模型。

据说特朗普的句法结构暗合神经认知规律,神经语言学实验证实,碎片化短句能使大脑杏仁核活跃度提升42%,这正是特朗普式"政策-结论"跳跃陈述的科学依据。"建墙!墨西哥付钱!工作回来!"的三段式咆哮,在选民大脑中形成不需逻辑链条的强制认知。

细心观察,特朗普的语言极具暴力特色,在其推特语料库中,每千字含有11.7个攻击性词汇,远超政治人物平均水平。这种语言暴力在传播学上形成"情绪过载效应",使受众注意力留存率提升65%。当他说"假新闻媒体是人民公敌"时,实质是在构建受迫害者同盟的集体身份认同。这种暴力特色特别吻合民粹主义者的胃口,听起来就像他们的一道开胃菜,合口而刺激深层的欲望。

特朗普的粗俗表达和逻辑混乱显然更为迎合底层,或者适应底层,因为底层并不需要你长篇大论地去论证,再给出一个结论,他们只需要你给他们一个结论,一个TMD特别爽的结果。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发现,特朗普支持者中高中以下学历群体对其"粗话"的认同度高到七八成,远高于精英群体。这种打破政治正确的语言策略,成功将华尔街厌恶的市井俚语转化为民粹主义的认证符号。

特朗普创造了独特的"模糊精确"话术,其标志性的"很多人说"、"他们告诉我"等模糊信源,在传播中形成自我验证的预言闭环,传统政治话语的因果链已被他彻底解构。斯坦福大学实验显示,这类表述能使信息可信度提升,因为受众会自动代入自身认知框架进行补全,反正底层只需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的,他们才懒得去求证真实性。如果特朗普去做一个视频博主,可能会吸引众多的粉丝。

在这个意义消解的时代,特朗普是个语言的破坏者,他用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密码,居然为他迎得了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当主流精英还在执着于事实核查时,特朗普早已参透后真相时代的终极法则:重要的不是话语的真伪,而是情感共振的频率。这种语言异化,也预演着深刻的危机——当话语彻底沦为情绪流和数据流量,民主或许终将成为情绪泡沫和算法的奴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