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 廖保平

近日,随着深度求索(DeepSeek)的爆火,山东意外成为舆论场的"文化靶点"。从"山东产DeepDrink"的谐音梗到"鱼头科技研究鱼头冲谁"的戏谑,再到对考编文化、酒桌礼仪的群体性调侃,这场网络狂欢折射出的不仅是地域偏见的存在,更揭示了数字经济时代地方发展的深层焦虑。

在短视频构建的平行宇宙里,山东被简化为三个刻板印象:酒桌必须分主陪副陪的礼仪强迫症,逢年过节必须研究"鱼头冲谁"的规矩执念,以及年轻人人手一本《申论》的编制崇拜。这些被无限放大的文化切片,本质是互联网传播的"符号暴力"——复杂的地域文化被压缩成便于传播的猎奇元素,就像淄博烧烤突然成为城市名片,真实的山东反而在流量滤镜中面目模糊。

但数据揭示着另一重真相:山东公务员报考热度全国排名未进前三,而青岛、济南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突破7800家和5700家。当"考编大省"的标签遭遇"浪潮服务器支撑全国算力""潍柴重卡驰骋一带一路"的现实图景,地域叙事中的认知偏差和叙事自负显露无遗。

调侃"山东没有AI六小龙"的背后,实则是公众对区域经济转型的集体审视,作为传统产业占比仍超60%的工业大省,山东在互联网时代的声量确实与其经济体量不匹配。但将这种滞后简单归因为"官本位思想",似乎有偏颇,“官本位思想”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能当作全部因素,产业变革有其自身的复杂逻辑,比如山东的石化、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有其产业依赖路径,以及转型升级的相对长周期。

山东在新质生产力上并不缺席,目前,山东已有143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在工业互联网赛道培育出卡奥斯这样的国家级"双跨"平台。就像德国没有诞生硅谷却守住高端制造,区域经济创新本应存在多元路径。那些嘲笑"山东错过AI浪潮"的声音,或许正暴露着对硬科技创新的理解狭隘。

这场舆论风波最值得深思的,是地域偏见如何演变为新型网络暴力,当"鱼头冲谁"的宴饮细节被加工成地域性格诊断书,当个别现象被上升为群体画像,我们正在简化自己的认知,对社会的复杂性缺少心理建设,就像二十年前"河南人偷井盖"的污名化叙事,今天的调侃同样在制造认知的"信息茧房"。

但硬币的另一面,公众对山东的"高期待值吐槽",恰恰源于对其"第三经济大省"身份的更高要求。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投射,反而证明社会仍期待传统强省在新时代承担创新使命。就像网友戏称"山东该出个DeepSeek",本质上是对区域经济转型的另类催促。

地域偏见与创新焦虑的合流,制造了大量的黑子,但真正的发展辩证法,从来不在非黑即白的标签里。当济南超算中心每秒1.3百亿亿次的算力默默支撑着AI发展,当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突破深海探测技术,这些沉默的创新或许比网络梗更接近真实。山东需要的不是辩解,而是用硬核突破重构公众的认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