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山东赶大集”短视频征集活动已经持续了一月有余,收到了不少山东高校学子的投稿,他们用镜头记录下新春大集浓浓的年味儿。
源于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代代相传,赶大集是山东人熟悉的童年记忆和民俗习惯,刻在很多山东人的DNA里,并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赶大集,又称趁墟、赶场、赶街,发展于乡土社会。明代谢肇制的《五杂俎》记载:“山东之市谓之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的描写,生动展现了古人“趁墟”的热闹景象。
山东每个地市都有自己的代表性大集。如起源于汉朝的济南仲宫大集,始于元朝的淄博桓台索镇大集,被称为“山东第一大集”的潍县大集,分别有500多年和120余年历史的烟台福山大集和青岛李村大集等。
济南莱芜区寨里大集 图源:新华社
每年临近春节,山东人都会以“赶大集”迎接这个最重要的节日。如果说,在过去经济不够繁荣、物流不够发达的时代,赶集是生活需要。那么,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极大改善的情况下,大集的吸引力在哪里?
鲁东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兰玲表示,人们赶大集蕴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向往,用“除旧换新”来表达对新年新气象的憧憬。而对老人来说,赶大集是一种乡愁,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赶集可以帮助老辈人回味曾经的生活。年轻人固然有年轻人的生活,但是文化的基因和追求,千百年来是靠着一代代人去传承。这是习俗,也是执念。”兰玲说。
有趣的是,山东大集在互联网上也早已出圈。近年来,山东大集在各短视频平台的话题度居高不下,红火热闹、物美价廉、质朴好客是众多网友对山东大集的“第一印象”。兰玲认为,网络流量与山东大集的嫁接,首先因为集市是民众生活的集中展现。赶集人多、流量大,可以集中展现地域风物人情。另外,除了商品交易,赶大集还是一个沉浸式体验不同地方乡情乡韵和民俗文化的过程。比如,烟台福山、龙口、栖霞等地过年要炸面鱼,威海乳山做锅饼,虽然都是面食,但做法不同,能体现地方饮食特色。大集上的非遗手造、民俗演出等文化产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剪纸、烙画、高跷、秧歌等非遗项目,多取材自当地的民间故事和生活场景,记录大集也就传播了特色文化。此外,集市富有活力且互动性强,普通大众的生活状态在这里一一呈现,接地气、生活化、有亲切感。
未来的大集可否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发挥品牌效应,形成文旅消费的新景观?兰玲认为,政府应该主动引导、主流媒体与自媒体仍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新媒体的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发现大集的美好与乐趣。兰玲表示,将大集活化,需要打破集市存在于乡村的固有概念。“我们的大集不要只在城乡的周边,把城乡结合起来,年轻人就可以在城里逛大集。”兰玲说,在互联网电商发达的今天,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大集的展陈、设计,甚至文创产品的创造中,不仅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打造更适合他们的大集,也可以引入电商和现代物流,带动家乡好物向外推介,拉动乡村游,为地方经济创造收益。
(大众新闻记者 宫小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