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早就在福州安泰楼的门前等候。一辆辆汽车行驶而过,每一次我都认真地盯着看,我知道其中一辆将会带来杰西·威尔逊(Jesse Wilson),一位塞拉利昂的朋友。过了一阵子,一辆白色车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下来一个健壮的小伙子。我的客人来了!
他一开始并没注意到我,而是看着古香古色的安泰楼的门牌坊。他足足看了十来秒,才回过神,看到我走来打招呼。我们寒暄一阵,便走进安泰楼。他很热情,一路用中文“你好”跟服务员打着招呼。那些人是四五十岁的阿叔、阿姨,对这热情的招呼报以腼腆的微笑。
Jesse是一个诗人,作品很多且不俗。他给我看过他朗诵自己诗歌作品United We Stand(《团结使我们屹立不倒》)的视频。在这首诗里,Jesse想要表达的是,在种种人生的遭难、不幸中,人类要守望相助。他那苍茫的声音,破碎的心情,不就是诗歌的感染力吗?他非常期待地说,希望我能喜欢他的诗歌。喜欢?当然了,我爱的正是诗歌的那种塑造性、革新性的纯净力量。
我们自然要谈到他的国家,塞拉利昂。他以为我不知道他国家的名字,事实上,我在中学时就对世界各国有高涨的兴趣,照着世界地图,寻找一个个国名。所以,我坦然地跟我们可爱的朋友说:“塞拉利昂,我知道的,是一个非洲西部的国度。”他的脸上显露出开心、放松、欢愉的表情——任何一个有国家的人,当谈起自己的国家时,都会有一种母亲般温暖的天然情感。
我们正说着话,这时候,我的出版界的朋友也来了。她随身带来了《福州古厝》《摆脱贫困》等几本书。她介绍说,《摆脱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著作,已经有英语等好几个语种的外译本。一听这么说,Jesse赶忙捧起这本书,一边翻阅,一边急切地问道:“你手头上有英语版的吗?”
“你很喜欢这本书吧?”
“是的。我很想阅读。贫困是人类之敌,这本书教给我们祛除贫困的方法。这是一本伟大的书,英语版也是你们出版社翻译的吗?”听到“不是”的回答后,他并不放弃,而是请我朋友努力帮他找一下,把英语版的寄给他。看得出,他是真想求得一本。
我们聊到了出版。他介绍说,他有一本书将要在浙江省的出版社出版。他很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中非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非洲与中国,必须团结在一起。他说,他到过很多国家,有些地方还住了一年半载的,包括美国、欧洲诸国,但他还是喜欢中国,他在中国感受到尊重、热情,他喜欢这里的人民。
这些话从这位塞拉利昂朋友的口中说出来,不正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吗?我们听到、读到了他的诗歌——得到的是非洲人民的心声;我的朋友决定把她带来的这些书都赠予他——赠予的乃是我们国家最纯粹的文化。这或许也是中非文化的一种交流形式。
日头渐渐西斜,时光总是匆匆而过,便到了分别的时刻。他乘上车,挥手作别。晚上,我又接到了他的微信信息:“再次感谢你,我的兄弟。度过美好的一天,我非常感激!有一天,当你访问我的国家时,我也会这样做。”于是,我对遥远的塞拉利昂产生了向往——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那里的人民如何?虽然我没踏上过那个国家,但通过与Jesse的交往,我相信那个国家是热情的,那里还有诗歌、文学,有像Jesse这样的诗人在赞颂祖国母亲,在呼吁人类的平等、团结。
中非的国家、人民,就应该在这种纯净的情感里相互帮助。
原标题:晨读 | 麦冬:来自塞拉利昂的杰西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王瑜明
来源:作者: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