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后,对美国内外政策都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地改革。内部有收紧移民策略,裁减政府员工等,而外部最明显的就是缓和了与俄罗斯的关系。
在美俄关系缓和,俄乌问题有所进展后,特朗普再次将战略重心转向中方这边。而这次,其并没有延续过去的策略,一开始就展现对华强硬态度,而是主动向中方释放起了善意。
(英国首相斯塔默)
日前,美媒就报道称,当下特朗普身边众多人士都表示,特朗普很希望能在自己的第二个任期内,与中国达成更广泛的协议,而不仅仅是调整双边贸易关系,并且其还希望中国能在美国进行大量投资,这一想法甚至在其团队内部引发了一定的分歧。
对于特朗普而言,他在首个任期内曾对华发动贸易战,当时就导致美国企业成本上升、消费者物价上涨,加剧了国内通胀。若之后能通过与中国达成协议,可短期内缓解经济压力,为其争取商界和农民支持。
再加上外交领域,一直都是他展现“强人领导力”的突破口。与中国达成协议,如能源合作、禁毒合作等,都可以包装为“美国优先”政策的成功案例,从而帮助他巩固执政基础。
所以他的这一政策,看似矛盾,实则遵循“交易主义”的逻辑:在核心领域如科技、军事等持续施压,但在非关键领域寻求利益交换。这种策略既可安抚国内鹰派,又能避免经济硬着陆。
而中方这边,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谈判的窗口期,若是能通过此次谈判在某些领域达成合作,为中方争取到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条件,中方自然也是乐见的。
(特朗普)
虽然具体情况还得谈判后再看,但是美方主动向中方释放善意这一现象,就已经让英国方面乐开了花了。
要知道,自斯塔默上台以来,一直致力于改善中英关系,如今若中美关系改善,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英方在中美之间做选择的战略压力。所以如今看来,斯塔默政府算是“赌对了”。
日前,英国方面就宣布,将任命一位新大使,来助力重建对华关系。
据消息人士透露,当下英国方面已经选定合适人选了。这名外交官名为彼得·威尔逊,他的父亲曾在1987年到1992年期间,担任香港的倒数第二任总督,和中国有较深的渊源,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会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从简历来看,他过去还曾在英国驻北京大使馆工作,1995年到1998年担任的是初级外交官,2007年到2010年担任的是政治参赞。此外,他还曾短暂担任过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的首席私人秘书。
基于其履历以及当下的国际局势,我们也可以推断,未来在威尔逊接手这项工作后,对华友好也将成为其工作的主要基调。
(彼得·威尔逊)
站在英方的立场上来看,其之所以主动缓和对华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动因。
首先就是经济脱困的迫切需求,当前英国财政负担沉重,民众生活水平下降。工党政府财政大臣里夫斯将刺激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主张采取 “冷静务实的经济现实主义” 来发展中英关系,通过释放对华立场 “软化” 的信号,可为两国高层交往营造良好氛围,为重启经济财金对话等经贸合作做好铺垫。
此外,英国在去年年底加入了CPTPP,这一政策已经反映出,英方已经将扩大在欧美市场外的合作,尤其是在亚太地区,当作了挽救本国经济颓势的必要选择,而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影响力巨大,缓和与中国关系有利于英国拓展亚太市场。
其次,就是英美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变数。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英国工党对其部分做法持严厉批评态度,特朗普还曾公开指责英国工党干涉美国大选。在英美关系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工党政府有意借助中英关系来发挥一定的平衡作用。
最后,英国其他领域,也需中国支持以维持国际影响力,如俄乌问题上。过去三年里配合美国大力援助乌克兰的欧洲国家,当下甚至连上桌谈判的资格都没有了。在这样的背景下,英方也意识到了中国作为“中间力量”的重要性,若中方愿意帮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欧洲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损失。
(美俄谈判,欧洲没有上桌机会)
近年来,英国保守党政府频繁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这种策略不仅导致中英两国高层对话机制陷入停滞,还影响了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合作。这种局面使得英国错失了许多与中国合作带来的潜在红利与发展机遇。很明显,如果希望中英关系实现缓和与改善,英国方面仍需要采取积极行动,进行大量努力。
总之,中英关系的未来走向不仅需要双方的智慧和耐心,也要求更为灵活和务实的外交策略,以便在大国博弈的复杂局势中寻找到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有效协调双方利益,以及妥善处理由此产生的各种矛盾,将成为英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