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人再一次把“全球最难做生意国家”的骚操作演绎得淋漓尽致。

去年夏天,三星印度工厂1500名工人突然集体躺平,提出的三大诉求让见多识广的韩国财阀都瞳孔地震:

工资翻倍到月薪400美元(约合孟买程序员收入)、

实行欧洲标准的35小时工作制、

最绝的是要求“岗位世袭权”。

翻译成人话就是:老子在三星拧螺丝,儿子将来能继承螺丝刀,完美复刻种姓制度的现代企业版。


面对每天蒸发上千万美元的产线,三星上演了教科书级的变脸表演。先是用"十年涨薪80%"的画饼稳住局面,转头就祭出杀手锏——

宣布将投资170亿美元在欧洲建芯片厂。这波极限拉扯让新德里瞬间破防,连夜派出官员“劝返”罢工工人。

据知情人士透露,所谓调解就是警棍齐飞,三天内所有闹事者神奇返岗。


但这场闹剧只是印度薅羊毛宇宙的冰山一角。

当小米6.8亿美元资产被冻结时,终于读懂了雷军当年“印度市场三年不赚钱”的潜台词。这个曾创造单季度出货2000万台纪录的市场,转眼就成了吞噬中国制造的黑洞。

印度工人独创的“岗位世袭制”要求,本质上是在跨国公司移植种姓制度。

想象一下,某天郑州富士康突然宣布:每个工位都是祖传家业,父退子继——这荒诞剧情在印度却是工人组织的正经提案。

三星的遭遇绝非个案:

  • 2021年现代汽车印度工厂罢工,工人要求将年薪从8000美元提到2.4万美元

  • 日本铃木印度公司因工人bao dong,单日损失超4000辆汽车产能

  • 富士康印度工厂开工三年换了12任厂长,离职原因清一色“无法理解当地文化”

这些魔幻现实背后,是印度特色的劳资博弈法则:每逢外资重大项目落地,必有“定制化罢工套餐”上线。

就像开挂玩家打游戏,外资企业永远想不到下一关会弹出什么BUG。

而中国大陆企业在印度,也是频频遭遇历险记。

小米2014年高举性价比大旗杀入市场时,雷军可能没料到在印度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1. 2019年被追缴5.6亿所得税

  2. 2022年遭遇48亿天价罚单

  3. 2023年直接冻结公司存款6.8亿美元

  4. 2024年强制要求中资股权稀释至49%

更黑色幽默的是,印度执法局开出的罚单精确到个位数——65.3亿卢比,连小数点后两位都不肯四舍五入。这种“铁面无私”,让中国网友戏称ED应该改名叫“Every Day”(每日罚款)。

OPPO、vivo的遭遇同样魔幻:

  • 2022年7月,OPPO印度公司被要求补缴6.1亿美元“关税"

  • 同样是2022年7月,vivo银行账户遭突击冻结3.9亿元

  • 2023年8月,比亚迪被追讨7.3亿卢比预付款,印方给出的理由是“怀疑存在洗钱行为”。

这些精准打击的背后,是印度特别的“养鱼执法”:先用市场潜力诱你入局,等生产线落地、渠道铺开,再搬出《外汇管理法》《反洗钱法》等定制化法律套餐。

中国跨境电商Shein选择另辟蹊径——与印度信实工业成立合资公司,主动让出35%股权。这波“打不过就加入”的操作,被业界称为“印度市场入场券”。

印度市场的魔幻现实,正在改写经济学教科书:

  • 薛定谔的外资政策:欢迎投资与关门打狗同步进行;

  • 量子波动营商环境:上午刚签完投资协议,下午就有新法规出台;

  • 平行宇宙的产业配套:号称“全球最大民主市场”,但电力供应比非洲还随机。

当比亚迪拒绝支付10亿卢比预付款时,印度网友在社交媒体破防:“中国企业怎么不讲武德?”殊不知中国制造早已看透:在印度,合同不是契约,而是谈判的起点。

印度,这个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国家,既是消费电子最后十亿用户的蓝海,也是全球资本的风险试验场。

当“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的论调再起,或许我们该重温李嘉诚的忠告:“永远不要赚最后一个铜板。”对于仍在观望的出海者,不妨记住这句谚语:恒河水能解渴,也能致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