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3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的文件发布,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这份关乎 “三农” 发展的重要文件,再度将设施农业推到了聚光灯下。一时间,农业领域的从业者、研究者以及关注农业发展的人们纷纷聚焦于此,大家都在思考:设施农业在新的政策格局下,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与变革? 这不仅是农业发展模式的一次重要探索,更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应稳定以及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闪耀新星

那么,究竟什么是设施农业呢?简单来说,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 。它就像是为农作物和养殖动物打造的一个 “超级舒适圈”,通过人工技术改变自然光温条件,营造出最适宜它们生长的环境因素,让生产过程不再 “看天吃饭”。

设施农业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其中,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遮阳棚)四类;设施养殖则主要包括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这些不同类型的设施,满足了多样化的农业生产需求 。

与传统农业相比,设施农业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各类设施、购置先进设备以及引进优良品种等,但换来的是更高的产量和更稳定的收益。就像在一些现代化的智能温室里,通过精准调控环境参数,农作物的产量能达到露天种植的数倍 。同时,设施农业还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融合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园艺技术等多学科技术,科技含量极高。以智能温室为例,它配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并调节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为作物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 。

设施农业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实现农产品的反季节生产。在传统农业模式下,农产品的供应常常受到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约,冬季往往是蔬菜供应的淡季,市场上的蔬菜种类稀少且价格昂贵。而设施农业则打破了这一限制,利用温室大棚等设施,为作物创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让人们在冰天雪地的冬季也能品尝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 。在北方的冬季,日光温室里翠绿的蔬菜、娇艳的花卉,与室外的皑皑白雪形成鲜明对比,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满足了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 。


政策东风劲吹,设施农业发展正当时

(一)历年政策回顾

事实上,设施农业并非是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才开始关注的新领域,多年来,国家及地方层面都持续出台相关政策,为其发展保驾护航 。早在 2019 年,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就印发《关于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设施农业属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可以使用一般耕地,不需落实占补平衡,种植设施不破坏耕地耕作层的,还可以使用永久基本农田,不需补划 ,这一政策极大地缓解了设施农业发展的用地难题,为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基础。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 “三农” 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支持项目及早落地,有效扩大农业投资,并且指出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严禁以农业设施用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同时鼓励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进一步为设施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

到了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3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更是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涵盖加快发展水稻集中育秧中心和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推进粮食烘干及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集中连片改造老旧蔬菜设施、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等多方面内容,还鼓励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并鼓励地方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 。同年,农业农村部也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开展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试点,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金融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设施农业 。

(二)2025 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解读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延续以往政策的基础上,对设施农业的支持更加精准、有力。在资金扶持方面,文件提出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发行 “三农” 专项金融债券,推广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 。这意味着设施农业的从业者在融资渠道上有了更多选择,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以往,很多农业经营主体因缺乏抵押物,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贷款,导致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进度缓慢或无法启动。而如今,畜禽活体、农业设施等都可以作为抵押物进行融资贷款,大大提高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能力,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充足的资金保障 。

在技术创新方面,文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这为设施农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例如,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对设施内环境参数的精准监测和调控,根据作物生长的不同阶段,自动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对农产品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指导农业生产,避免盲目种植和养殖,降低市场风险 。在一些现代化的设施农业园区,已经开始应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不仅效率高,而且能够减少人工成本和农药使用量,实现绿色生产 。

在产业布局上,文件提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 。这充分考虑到了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新鲜度需求,通过在大中城市周边建设和更新现代设施农业,能够缩短农产品的运输距离,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让城市居民能够更快地享受到新鲜、安全的农产品。同时,也有助于保障城市的农产品供应安全,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在一些大城市的周边,已经出现了许多现代化的智能温室,种植着各种高品质的蔬菜、水果,满足了城市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


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态势与区域特色

我国的设施农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截至目前,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一,现代设施种植面积达到 4000 万亩 。在设施类型上,我国形成了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为主,连栋温室、智能温室等多种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 。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应用,它具有采光性和保温性能好、取材方便、造价适中、节能效果明显等优点,适合小型机械作业,主要用于蔬菜、瓜果及花卉等的种植 。天津市推广的新型节能日光温室,采光、保温及蓄热性能优良,便于机械作业;辽宁省也将日光温室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类型大力发展,甘肃、新疆、山西和山东等地的日光温室分布也较为广泛 。塑料大棚则以其造价比日光温室低、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等特点,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都有大量应用,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 。

在技术水平方面,我国设施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90% 的日光温室已经配备了自动卷帘机,71% 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实现了机械耕整地 。基于云技术、无线传感器的温室物联网技术也在部分现代化设施中得到应用,推动了设施农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一些大型的设施农业园区,通过安装环境监测设备、自动化灌溉设备、智能温控设备等,实现了对设施内环境的精准监测和调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在设施养殖方面,我国的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提高,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牛的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了较高水平 ,并且在养殖管理、疫病防控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 。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存在差异,设施农业也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 。在北方地区,由于冬季寒冷,设施农业主要以日光温室为主,重点发展蔬菜、水果等反季节种植,以满足冬季市场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 。像山东寿光,作为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拥有大量的日光温室,通过不断创新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了蔬菜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其蔬菜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东北地区则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光照条件,发展大规模的设施农业园区,不仅种植蔬菜、水果,还开展花卉、食用菌等特色种植,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设施农业在类型和种植品种上与北方有所不同 。南方地区的塑料大棚和连栋温室应用较为广泛,主要种植花卉、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云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成为我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基地,大量的花卉通过现代化的温室设施进行种植,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的玻璃 / PC 板连栋温室在防抗台风等自然灾害方面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主要用于种植高品质的蔬菜、瓜果和花卉,这些温室配备了先进的环境调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设备,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生产 。

在西部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扶贫工作紧密结合 。新疆、甘肃等地利用戈壁、沙漠等非耕地资源,发展戈壁农业,通过建设日光温室和智能温室,在戈壁滩上种植蔬菜、水果等作物,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途径 。南疆地区通过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已逐步成为新疆蔬菜供应的主要区域,为当地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


未来展望:设施农业的无限可能

展望未来,设施农业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在智能化方向上,设施农业将全面实现智能化管理,从环境调控到生产作业,都将由智能系统精准控制 。智能机器人将在设施农业中广泛应用,承担起播种、育苗、采摘、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在一个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园区里,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状况,精准地进行采摘,避免了人工采摘可能造成的损伤,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 。

产业化发展也将是设施农业的一大趋势,设施农业将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设施农业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将新鲜的蔬菜加工成蔬菜汁、蔬菜罐头等产品,不仅延长了农产品的保质期,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同时,设施农业还将与电商、物流等行业深度融合,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越来越多的设施农业企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实现了农产品的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既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稳定供应的重任,也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发展机遇 。无论是农业从业者、投资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大投入、加强创新、培养人才,共同推动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设施农业的广阔天地里,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丰硕的成果,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智慧农夫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业务咨询:1861155702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