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26日,上海苏州河以南市区解放的第二天,文学工作者协会临时工作委员会成立,这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前身。
1950年7月,上海市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推选夏衍为主席,冯雪峰、巴金、梅兰芳、贺绿汀、赖少其为副主席,宣告上海市文联正式成立。
本周,由上海市文联等主办的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花开在即”,彰显上海文化高地的吸引力。在巨鹿路上海作协所在地,作家书店正在举办的“2025新春上海作协会员文学作品展”成为上海文学工作者交给读者的一份“答卷”。
今天(2月24日),上海市文联第九次代表大会、上海市作家协会第十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将在上海世博文化中心举行,这是上海文艺界、文学界工作者的一次大集合。踏着早春的脚步,大会的召开,将是上海文艺界、文学界聚焦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勇担新的文化使命,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的新的出发。
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代同频共振
用高质量的文艺文学作品展现历史担当和为民情怀,描摹时代进程和城市发展,2019年以来,上海文艺界、文学界精品力作不断。
王安忆的《五湖四海》、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马伯庸的《大医》、陈尚君编纂校的50卷《唐五代诗全编》、“红色起点”“红色足迹”主题系列作品、基层文学代表作品……这六年间,上海文学工作者实现中国作协四大奖项的“大满贯”。舞台、银幕、荧屏上,上海文艺工作者同样佳作迭出,不少作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上海出品的电影《长安三万里》《万里归途》《人生大事》、电视剧《繁花》《三体》《城中之城》、杂技剧《天山雪》、广播剧《赫哲人的“伊玛堪”》、歌曲《新路》、网络动画片《中国奇谭》、理论文章《论“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7个门类11部作品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奖,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当作家们的“耕作”,成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有了热播电视剧《繁花》《城中之城》带给读者和观众的惊喜,挥洒着上海这座社会主义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和上海人的活力。当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成为评弹、话剧、影视剧,上海的红色文化底蕴就是文艺创作的厚重资源,更是百姓享受的文化大餐。
出作品出人才,彰显城市精神品格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纽带,文联是文艺工作者之家,“做人的工作”始终是市文联的核心任务。六年来,市文联常态化组织文艺工作者大培训、文联干部大轮训,累计举办市文联理论培训活动18批次、参加中国文联培训35期次,各文艺家协会举办各类培训291期,受益群体2.8万人次,全市文艺工作者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理论素养更加提升、精神面貌更有朝气和活力。
作品背后是人才,让上海文学的梯队源源不断,也是市作协的中心工作之一。六年来,市作协举办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长三角青年作家创作大会、青年批评家高峰论坛、青年批评家研讨会,促进青年作家、青年批评家与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新概念作文大赛、文学百校行、“黑马星期六·上海文学新秀选拔赛”、品读经典大赛等文学赛事将尚在校园的文学爱好者引入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天地。上海作协签约作家、上海作协签约网络作家,为有创作潜力和创作激情的青年作家提供优质平台和宝贵资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年作家阵容和青年评论家队伍成为上海文学的主力军。
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上海,不断吸引聚集新的文艺文学人才。“文艺两新”(新文艺群体、新文艺组织)和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在上海发展壮大。市文联积极吸纳“文艺两新”加入各艺术家协会,创新社会文艺工作者中级职称评审机制,498人取得中级职称;上生·新所、智慧湾、云间粮仓、M50创意园、黑石音乐街区、江上桥文化园等成为“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上海10位网络作家获颁网络文学专业中级职称,开全国之先河,上海市作协还发起被业内誉为网络文学界“茅盾文学奖”的天马文学奖,推动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上海网络文学突破类型化束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立场观察社会、体察人生,佳作不断,新人辈出。
文学文艺公共服务,成就城市人文风景
作家王安忆与孙颙一场对谈“让过去告诉未来”,宣告一个新的公共阅读活动品牌在上海诞生。从此,每周六下午“风雨无阻”的思南读书会,成为一张国内外闻名的上海文化名片。
把文学文化资源汇聚起来,开放给社会、开放给读者,用思南读书会发起人孙甘露的话来说,“读书会在上海蔚然成风,这是我们的日常,也是值得做、值得为之花时间的工作”。上海网络文学周、“海上心声”诗歌朗诵会、上海市民诗歌节、憩园讲坛、陕西北路网文讲坛……这些持续举办的全民阅读品牌活动背后,活跃着很多上海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身影。
今年春节前,走进虹桥机场T2航站楼的旅客们邂逅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强基工程”新春特别行动——上海市文联新时代文艺志愿者走进虹桥机场专场活动,让艺术家们以文艺志愿者的身份,用艺术的表达为即将踏上归途的旅客们送上节日的祝福。近年来,市文联持续推动文艺志愿服务机制创新,形成总支结合、市区联动、均衡覆盖的“1+15+X”的文艺志愿服务矩阵,“从春天出发·到人民中去”惠民演出,“白玉兰戏剧奖”获奖演员、剧目展演,“上海之春”优秀演出赴长三角地区巡演……持续将优质文艺资源送到百姓“家门口”。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海展区累计接待27.6万人次观众,“来上海看美展”成为热门话题和游客首选。这些新的文艺实践实现文艺与社会、公益与市场、美育与消费的贯通,让文艺活动的溢出效应,温暖人心,提振信心。
今年,集文献收藏、活动交流、展览展示、公众文化交流为一体的上海文学馆即将建成开放,令很多市民期待。文学文艺公共服务活动在上海遍地开花,正是这座城市最美的人文风景。
原标题:勇担新的文化使命!今天,上海文学艺术界一次重要的集合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