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关情况。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介绍,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他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乡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农业农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沃土,年轻人在新时代到农村大有可为。
粮食生产
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
2024年,我国克服局部地区高温干旱、极端洪涝、超强台风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了221.8亿斤,历史性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韩文秀指出,我国粮食总体上不是供大于求,而是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一方面,粮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靠天吃饭,既要“人努力”,还要“天帮忙”。近年来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多发重发,不确定因素很多,必须立足于抗灾夺丰收,把困难想在前面,把安全系数打得更高一些。另一方面,我国粮食需求还在不断扩大,14亿多人要吃饭,还要吃得越来越好。虽然现在口粮吃得少了,但是肉蛋奶吃得多了,这些都需要越来越多的饲料粮来转化。
“历史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往往抓上去很费劲,掉下来比较容易,决不能因为工作松劲懈怠,造成生产大起大落。”韩文秀说。
对于今年如何抓好粮食生产,他表示,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去年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这对于增产贡献超过八成。今年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之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促进大面积增产。
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力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等。要推动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真正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此外,还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让老百姓的餐桌更加丰富,吃得更加健康、更有营养。
脱贫攻坚成果衔接
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致贫,这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韩文秀介绍,当前正在组织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进行总体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之上,对各项帮扶政策分类优化完善。
对于农村低收入人口,重点是统筹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及防止返贫致贫对象的识别监测,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对于欠发达地区,重点是促进这些地区振兴发展,有针对性地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让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赶上来。
韩文秀强调,过渡期结束后帮扶政策不会“急刹车”,而是要分类完善,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的制度机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绝不仅仅是今年的年度性任务,过渡期之后也必须长久、永久地守住守牢。”
当前,一些帮扶资产在使用管理上存在着权属不清、管护不力、闲置浪费、处置困难等问题,有的甚至被违规侵占和流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建立统一的资产登记管理台账,健全资产形成、确权移交、管护运营、收益分配等全程监管制度,明确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效、公益性资产持续发挥作用。
韩文秀表示,在帮扶方面,要强化帮扶措施的针对性、实效性,根据困难的类型,分类落实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以及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开发式帮扶措施,确保稳定消除返贫致贫的风险。
乡村振兴
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过去我们做‘三农’工作,更多考虑人往哪里去,而现在还要考虑人从哪里来。”韩文秀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转移,一些农村出现“空心化”“老龄化”,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遇到的难题。今后谁来种地、谁来兴村,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慢节奏的生活、较低的生活成本等因素,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独特优势。“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实际上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等返乡入乡创业,带动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韩文秀说。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进行了部署,重点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
韩文秀指出,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本乡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加强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程等措施,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外部人才引进,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实施一批基层服务项目等措施,为乡村发展引进一批急需的人才。
“要用乡村广阔天地的发展机遇来吸引人,用乡村田园宜居的优美环境来留住人,解决好职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后顾之忧,让年轻人在农村留得下,发展得越来越好。”韩文秀说。
文/本报记者董鑫
供图/视觉中国统筹/刘晓雪
“三农”成绩单
2024年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历史性突破1.4万亿斤。
大豆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
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稳中有增,
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
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达到13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建制村快递服务覆盖率超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