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印度国防部突然宣布取消与中国签订的400架无人机采购合同,将这个价值2000万的大单作为向美国示好的筹码。
当印度决定取消合同时,才意识到现实已经变得异常严峻,但显然为时已晚。
那么,印度在撕毁完合同后面对的是怎样的局面呢?
关键时刻的“兄弟”两刀
2023年8月,印度国防部向本土企业下达了400架无人机的订单,这批无人机原本计划用于中印边境地区的巡逻和物流工作。
生产商接到合约后全力以赴,加班加点赶制这些无人机。
然而,就在2025年2月7日,印度国防部突然宣布取消这一订单,将这份价值23亿卢比的合同彻底废止。
为了给公众一个交代,官方很快发布了解释。他们声称,经过详细评估,发现这些无人机使用了大量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存在“重大安全漏洞”,对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尽管印度政府言辞恳切,但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莫迪讨好特朗普的一种手段。毕竟,莫迪即将在12号左右访问美国,只有迎合特朗普的“喜好”,才能在美国获得更多利益。
要理解莫迪这一决定背后的深层原因,还需要回顾一下印度近年来的外交政策变化。
反华亲美
2020年6月,中印两国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爆发严重军事冲突,造成双方人员伤亡,成为中印关系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两国在边境地区持续对峙,战略互信降至冰点。
边境冲突后,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中国的经济措施,包括禁止多款中国应用程序、限制中国企业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举措虽然短期内赢得了国内民众的支持,但也给印度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积极推动“自力更生”战略。早在2014年,莫迪就提出了“印度制造”的计划,旨在提升印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印度将这一计划升级为“自力更生的印度”战略,重点推动国防工业等多个领域的本土化发展。
然而,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印度的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许多高科技产品仍然依赖进口,特别是在国防领域,印度虽然是世界第二大武器进口国,但其国防工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依然有限。
幸运的是,此时的印度与美国的关系正在升温。2023年6月,莫迪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美国总统拜登更是公开承诺支持印度打击“恐怖主义”,这被普遍解读为美国对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政策的支持。美印关系的升温也带来了军事合作的加强,美国开始向印度转让更多先进军事技术。
在这种背景下,莫迪当然选择紧紧抱住美国这条大腿不放手。
但是,莫迪可能并未意识到,他看似强硬的决定给印度国防工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摆脱中国制造?谈何容易
订单取消后的一周内,有47%的印度防务承包商收到了来自中国供应商的合作终止函,多家印度企业面临生产线停摆的风险。不仅如此,采用欧美零件替代中国产品也将大幅增加采购成本。据估算,同款产品的价格可能上涨3倍以上,这不仅会增加印度国防开支的负担,还可能导致装备列装进度严重滞后。
事实上,印度自主研发的Rustom-II无人机项目已经拖延了12年之久,至今仍未能批量列装。更为严重的是,这一决定可能会破坏印度国防工业的整体供应链稳定。据统计,印度90%的稀土材料和70%的无人机锂电池都依赖从中国进口,要完全建立一个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印度至少需要投入190亿美元,这对印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随着时间推移,印度政府逐渐意识到,完全摆脱对中国零部件的依赖几乎是不可能的。以阿琼主战坦克为例,尽管印度宣称这是一款完全自主研发的产品,但其中的许多关键部件仍然需要进口。印度国产的光辉战机更是用了超过30年的时间才完成研制,其效率之低令人咋舌。
2024年,印度空军不得不紧急从俄罗斯采购了一批苏-30MKI战斗机的备用发动机,因为国产卡维里发动机的可靠性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更令印度决策者感到沮丧的是,即便是与西方国家合作,也难以获得核心技术。美国虽然同意向印度出售F-414发动机,但拒绝分享其核心代码,法国也未向印度开放阵风战机的核心技术,这使得印度在高端军事装备领域始终难以实现真正的自主可控。
认清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政府逐渐意识到,完全“去华化”的想法过于理想化。在全球商用无人机市场,中国企业占据了70%的份额,深圳大疆、宁德时代等中国企业的技术甚至被多个国家的军工企业采用。而印度想要“闭门造车”,创造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来,恐怕还要很长一段时间。
毕竟,不久前,原本与印度合作的南海监控项目被越南暂停了,理由是印度提供的设备性能不稳定。欧洲空客公司更是警告称,如果排除中国零件,将退出与印度合作的“未来空战系统”计划。而印度自己为了填补无人机的空缺,不得不用3倍的价格购买美国的二手装备。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让印度政府意识到,完全摒弃与中国的合作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这一事件也让印度认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难以完全独立自主。
结语
最终,这场风波不仅没有达到印度政府预期的效果,反而让印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提醒我们,在国际关系中,理性和务实比情绪化的决策更为重要。对于印度来说,如何在大国博弈中找准自身定位,平衡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课题。
免责声明:该文章的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