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局长面对面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摄影报道

“成都校园餐如何监督经费是否被占用?”“银发经济下沉到镇,有哪些政策抓手?”“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对接通道还是不太畅通,如何破?”

2月24日下午,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委员·局长面对面”活动现场,政协委员与成都市发改委、科技局、文广旅局等22个市级部门负责人围桌而坐,围绕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4个领域展开交流讨论。现场不设主持人,没有客套话,只有犀利提问和真诚作答。


委员•局长面对面

教育局咨询位前排起了队

校园餐、教育减负都是热点

“终于轮到我,教育确实是热门。”从下午2点半开始,教育局的咨询位前,就没有出现“空档”。成都市政协常委蒲虎站在一旁,边听边排队。当前一位委员刚离座,他赶紧坐下。负责答问的,是成都市教育局局长熊宗辉。

“熊局长,我就想再确认下,如何监督校园餐经费是否被侵占?”蒲虎省去寒暄,直接发问。

“我们会进行专业审计,主要看,一是不能有利润,二是有没有违例违规。”熊宗辉解释,对于经费的审查,着重是审查学校食堂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包括是否设立专(兼)职财务人员、账目核算方式以及营养膳食补助资金的使用与公开情况等。同时,核查学校是否存在违规收费行为。”

“现在公办学校都是自营了吗?”蒲虎接着追问。

“现在百分百都是自营,管理责任都是在学校。”熊宗辉作答。

“熊局长,我比较关注成都孩子的减负问题,希望能持续、精准地施策。”来自教育一线的成都市政协委员袁加锦“见缝插针”,发了言。

“去年,大家比较直观的感受是,安全平台不用打卡了。我们也要求学校,不能给家长布置作业,当然可以鼓励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熊宗辉表示,成都市教育局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关注关切的教育痛点堵点,出台了多条措施,靶向施策,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减负。他也恳请委员们,在实际场景中,如果发现教育领域的“形式主义”,多与他反馈、提建议。


委员•局长面对面

科技局局长带来7个处室

“委员们不是为提问而问,意见很有含金量”

今年是成都市两会“委员·局长面对面”的第二年,成都市科技局局长丁小斌“有备而来”,他带来了7个处室的负责人,现场听问题,现场给答复。

“我感觉今年委员们都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他们不是为了提问而问,而是有调研、有思考还有建议,给我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含金量。”丁小斌认为,“委员·局长面对面”最可贵的是集中式沟通,效率很高。来科技局咨询台发问的,好多是一线的企业家、科技人员等,他们有一线真实的感受、真实的需求。之所以把业务处室的负责人带来,是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哪些问题已经有了解决路径,可以作出解释;哪些问题还是“痛点”,科技局会收集起来,带回去研究再征求意见。

“我比较关注关于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内容。现在校企的合作还是有些壁垒。高校科研人员有成果,没法无缝对接市场。而市场有需求,又不太容易匹配到合适的科研成果。”成都市政协委员何晓静在与丁小斌交流时表示,希望能设立科技成果孵化基金与机制,驱动高校合作意愿,对创新合作给予政策绩效支撑,在高校设立转化奖励基金。这个建议,被成果转换处仔细记了下来。


委员•局长面对面

两个半小时还不够

委员和局长都“拖堂”了

2个半小时很快过去,会场内还有“拖堂”的委员和局长们,成都市民政局局长王宏斌还在与委员交流。

“今天来咨询银发经济产业政策的委员还不少。”王宏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了四页纸。“银发经济是个新赛道,成都市也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委员们的观察很敏锐。”王宏斌感叹道。


委员•局长面对面

又过去十几分钟,委员和局长们才陆续离开会场。这场“面对面”,局长们接受289人(次)成都市政协委员咨询,当场解答各类问题436个。通过面对面咨询交流,委员们围绕加快建设“三中心一基地”,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产业聚集发展,加大低空经济场地、通信网络、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在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新消费场景营造,市中心老城区交通管理优化,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服务覆盖面,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开展乡村农田水资源改造,普惠托育服务试点城市推进等重点工作和民生问题,与各职能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咨询,部分委员还就拟提交本次全会的具体提案与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研究探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