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碧灵(前排右二)在调研中。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也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调蓄湖泊和国际重要湿地,对净化环境、调节水位、维护生态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长江之肾”。2018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乘船考察洞庭湖时在岳阳君山华龙码头远眺长江,深情寄语湖南要“守护好一江碧水”。6年来,湖南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不断深化“一江一湖四水”的系统治理。2024年12月,监测显示,洞庭湖区域越冬候鸟达45.85万只,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然而,近年来,我国各地洪涝地质灾害频发。系列灾害事件的发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此,我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极端暴雨天气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损失、诱发成因、灾后重建、居民迁建、灾情防御、退田还湖等问题多次率队赴环洞庭湖区的岳阳、益阳、常德三市和郴州资兴市等开展自主调研,通过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向全国政协报送。
为加快洞庭湖蓄滞洪区居民迁建,完善长江流域防洪体系建设,应对极端气候变化,我建议从提升灾害防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的重点地位等三方面强化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科学谋划,从对受灾害威胁的中高风险区统筹开展避险搬迁等四方面加强重点地区洪涝地质灾害防御能力体系建设,从升级气象预报与灾害预警技术等三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与洪涝地质灾害的深度融合,有关社情民意信息获全国政协领导同志批示,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采纳和积极回应。
事实上,这已不是我第一次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履职。从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至今,我先后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10多次专题调研,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几乎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我都会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洞庭湖生态环境治理发声,先后提交过《关于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性修复的建议》《关于开展生态疏浚,复苏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提案》《气候变化危机已至 灾害防御刻不容缓》《关于加快推进长江及长江流域重要湖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等个人或集体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其中不少得到中央领导批示及有关部门采纳。
通过2024年的自主调研,我还发现环洞庭湖区的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三垸是长江流域3个重要蓄滞洪区,目前三垸有约40万人居住在安全区外,其中去年发生溃堤的团洲垸就属于钱粮湖蓄滞洪区。2025年,我还将举一反三,继续深化调研,积极推动洞庭湖蓄滞洪区居民迁建和退田还湖等工作,系统推动洞庭湖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统筹。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
作者:潘碧灵
文字编辑:吕婉莹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