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位于文化大省山西的乔家大院,
以它古朴而宏伟的建筑风格,
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参观,
人们漫步在这座古老的豪宅中时,
仿佛穿越时空,沉浸在乔家当年的辉煌岁月里。
乔致庸,
这位注定被载入史册的商业巨贾,
凭借非凡的商业头脑,
书写了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的一段传奇。
百年沧桑变迁,
百年风雨洗礼,
当初耗费巨资修建这座大院的乔致庸,
是否能预见到百年后的今天,
这座宅院已成为外姓人管理的旅游景点?
他又会怎么想,
百年后乔家后人的境况如何呢?
“亮财主”乔致庸
乔致庸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发家故事无需多说,
广为人知的电视剧《乔家大院》,
已经将他致富的故事演绎得淋漓尽致。
比起他成为清朝巨富的经历,
乔致庸成功后的种种事迹同样引人入胜。
自古“财帛动人心”,
乔致庸积累的财富,
既是福也是祸。
有钱人也有自己的烦恼,
乔致庸最大的困扰是,
经常被京城的官员讹诈。
在讲究“士农工商”的封建时代,
商人要安稳生存,
必须与当地官员保持良好关系。
乔致庸心里明白这一点,
但长期忍受这种窝囊气,
心中难免不平。
因此,在他进京讨债时,
被那些欠他钱的官员送进了监狱。
每当看到这里,
人们总会觉得乔致庸糊涂、贪财,
为了这点钱财差点让商业帝国覆灭。
然而现实中的乔致庸真的如此吗?
乔家大院门口挂着李鸿章亲手题写的对联:
“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
一个是朝中重臣,
一个是富甲一方的商界巨贾,
这两人看似毫无交集,
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
官职虽高,
但做事处处需要花钱。
晚清政府积贫积弱,
国库空虚,连慈禧太后的寿宴都捉襟见肘,
更别提支持李鸿章的事业了。
李鸿章为推动洋务运动,
向乔致庸求助。
得知此事后,
乔致庸慷慨解囊,拿出十万两白银,
买下了一艘军舰赠予李鸿章,
以壮大清朝海军。
李鸿章深受感动,
亲自为乔家题写了这副对联。
如果说乔致庸资助李鸿章是因为惧怕权势,
那么他接下来的行为,
则充分体现了“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
世人皆知胡雪岩赞助左宗棠收复新疆,
其实左宗棠筹得的捐款中,
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乔致庸。
听说左宗棠将军宁愿自掏腰包也要收复新疆,
乔致庸毫不犹豫地捐出大量银两,
为左公立下了汗马功劳。
左宗棠完成这一伟大功绩后,
专程到访乔家大院感谢乔致庸,
两人见面时感情深厚,
左宗棠甚至称乔致庸为“亮大哥”,
从此乔致庸有了“亮财主”的雅号。
乔致庸后人现状
尽管乔致庸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但他对后代要求极为严格,
所制定的家训也备受推崇。
遗憾的是,
他所生的六个儿子并没有太大作为,
老大和老二骄横跋扈,性格乖张;
老三和老四敦厚老实,资质一般;
老五是个书呆子,老六体弱多病。
为了延续家族事业,
乔致庸指定老三家的儿子,即孙子乔映霞为接班人。
乔致庸是乔家第三代,
乔映霞则是第五代。
事实证明,乔致庸选对了人,
乔家在乔映霞的带领下,
商业帝国越做越大。
不过由于抗战的影响,
乔家票号最终在建国后破产。
乔映霞确实尽力了,
1917年为躲避战乱,
他带着家人搬离乔家大院,移居天津生活。
乔映霞一脉在天津稳定后,
大部分乔家子弟也迁往京津地区。
1930年乔氏分家时,
因乔映霞体弱多病,
将“掌门人”的位置传给了儿子乔铁汉。
此时乔家的决策制度从“一言堂”变成了“董事会”,
受当时国内环境影响,
乔家生意逐渐衰落。
乔铁汉总结自己的一生:
“我这一生只做了两件事,就是帮乔家清了两次盘。”
建国后,
大儿子乔铁汉定居上海,
二儿子乔铁民卖掉了天津的房子,
带着父亲乔映霞前往北京定居。
作为第七代传人的乔燕和,
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
虽然出身于商贾世家,
但她从未见过银锭的样子。
乔家祖训禁止子孙学习曲艺,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
乔燕和误打误撞拜在“昆曲大王”韩世昌门下,
成为知名昆曲演员。
根据乔燕和的介绍,
家里的晚辈大多靠努力读书成才,
乔家后人始终重视教育。
如今二十多名晚辈中,
有两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三人取得研究生学位。
结语
如今乔家已延续至第九代,
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交替,
乔家早已不复当年荣光。
如今的后人们大多是工薪阶层,
鲜有人经商。
信息来源:1、三联生活周刊《乔致庸的后人》2、上游新闻《乔家大院后人现在何处?乔致庸几个儿子,后来混得又怎么样了呢?》3、城市快报《城市快报:从“乔家大院”到“乔家小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