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结束后,回头看看那些没能考上普通高中的孩子,总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但其实中考的题目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踏踏实实学,大多数孩子都能顺利“上岸”。可为什么总有一批孩子连普高的门槛都迈不过去?甚至有些还没等到中考,就已经被“提前淘汰”?

这些孩子其实并不笨,甚至有的还很聪明,之所以闯不过中考这一关,问题出在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态度上。总结下来,他们身上几乎都有这五个“致命伤”。

1、手机成瘾,把青春“刷”成了碎片。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工具,用不好就是“坑”。我见过太多孩子,原本成绩中上,甚至有机会冲刺重点高中,结果因为沉迷游戏、短视频或小说,成绩一落千丈。

白天上课昏昏沉沉,晚上熬夜刷手机,第二天连作业都应付不了。最后,有的勉强挤进普高,更多的只能去职高。

职高当然也有好学校,但整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可忽视。一个自律性差的孩子,进了职高后可能彻底放飞自我。

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守住底线:周一到周五坚决不碰手机,周末可以适当放松,但必须严格限时。毕竟,中考只有一次,而手机里的游戏和视频,永远刷不完。

2、时间总在“等一等”中溜走。

“回家先玩会儿再写作业吧!”这句话害了多少孩子?

很多孩子磨蹭到晚上八九点才开始动笔,写两题又发个呆,最后熬夜到凌晨,第二天上课打瞌睡,恶性循环就这么开始了。

其实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碎片化利用”。比如课间15分钟,背5个单词、做两道数学题,一天下来就能省出1小时。

建议放学回家先列个清单:作业、复习、预习,按优先级完成。哪怕每天只多学半小时,一个月下来也能拉开巨大差距。

3、偏科像瘸腿走路,越走越累。

数学和英语是中考的两座大山,偏偏这两科最容易“瘸腿”。有些孩子数学能考接近满分,英语却不及格;或者英语拔尖,数学一塌糊涂。这种偏科到了中考就是“硬伤”,总分直接被拖垮。

解决偏科没有捷径,只有“哪里不会补哪里”。

数学差的,回归课本,吃透公式,每天再多做一道压轴题;英语弱的,早晚各背20个单词。别怕慢,就怕站。初中知识量不大,只要肯下笨功夫,完全来得及补救。

4、上课像听“天书”,笔记抄了也白抄。

不会听课的孩子分两种:

第一种,“佛系听讲型”。对老师有意见,或者觉得课程无聊,干脆神游天外。结果一节课下来,连讲了哪一页都不知道。

第二种,“抄板书狂魔型”。只顾着把黑板上的内容誊到本子上,老师讲的关键一句没听进去。笔记工工整整,考试一问三不知。

课堂效率才是学习的核心。

我见过一些孩子,他们平时看起来没怎么学习,但成绩却很好。除了暗地里偷偷卷的可能,更多的是他们课堂吸收效率非常高。

认真听一节课的时间,胜过课后自学一整天。

建议上课时眼睛盯着老师,耳朵听着讲解,手随时圈重点。实在跟不上节奏,课后立刻问同学或老师,千万别把问题攒到期末。



4、学习习惯像“乱麻”,理不清还添堵。

拖拉、走神、没计划……这些坏习惯就像慢性毒药。今天作业拖到半夜,明天上课犯困,后天考试临时抱佛脚,成绩能好才怪!

改变习惯需要从“小目标”开始,几个建议送给你:

①每天早起10分钟,背一首古诗。

②写作业前把书桌收拾干净,手机扔到隔壁房间。

③周末花半小时制定下周计划。

坚持21天,你会发现自律没那么难。

5、课后狂刷题,却从不整理错题。

很多孩子迷信题海战术,但刷题不等于进步。错题本上写满“已订正”,下次遇到同类型题照样错,这就是典型的“假努力”。

真正的学霸都在做两件事:

①整理错题时,不光抄答案,还要写清“为什么错”(公式记混?审题不清?)。

②每周复盘错题本,把易错点变成得分点。

记住,刷100道新题,不如彻底吃透10道错题。

最后的话:

中考像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爆发力,而是耐力。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不是输在智商,而是输在了习惯和态度上。

如果孩子已经踩了这些坑,别焦虑,更别责怪。从今天开始,帮他们戒掉手机瘾、制定学习计划、整理错题本……哪怕每天只进步1%,100天后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这条路没有捷径,但每一步都算数。愿每个孩子都能在中考后,笑着对自己说:“还好,我当初没有放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