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乌克兰危机升级已满整整三年。

漫长而代价高昂的战事,剧烈冲击地区安全等诸多领域,也催生全球地缘格局新变化。

美国特朗普政府的上台,令“战和”前景出现戏剧性转变。但美俄单独互动也引发乌克兰与欧洲多国不满。当前,各方利益分歧盘根错节,互相博弈仍在激化。

特朗普最新立下的“flag”——在本周完成谈判,究竟能否实现?人们还要为和平等待多久?答案可能不如想象的那样容易预测。

冲突影响深远

回望过去三年,俄乌双方反复拉锯,在欧洲大陆中心地带撕开一道绵延上千公里的伤口。

2022年2月24日,俄对乌发动特别军事行动,在寻求速胜遇到挫折后战事陷入僵局。

2023年,乌军在美西方军事援助下反攻,俄军依托防线固守稳局。

2024年,俄军进一步占据战场优势,但乌军也越境“奇袭”俄本土并控制土地,库尔斯克成为“第二条战线”。

2025年,双方军事行动依然频繁。在顿涅茨克地区,捷尔任斯克市(乌方称托列茨克市)成为争夺焦点。在库尔斯克方向,双方陷入拉锯。俄国防部近日称击退乌军三次反击。

三年之中,不是没有出现过和谈契机,但由于西方介入等原因,战争机器并未停止轰鸣。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张弘指出,延宕三年的危机,首先让俄乌付出沉重代价,严重恶化其安全环境。

乌克兰失去20%领土的控制权,城市和地面基础设施被毁。重建和恢复预计耗资数千亿美元。

反观俄罗斯这边,南部安全受到冲击。黑海舰队被迫后撤,边境三州进入紧急状态,当地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均受影响。

俄罗斯还受到西方全面经济制裁和外交孤立。一周前欧盟刚刚出台第16轮对俄制裁。

从人员伤亡看,外界普遍评估,这场冷战以来最激烈的局部战争造成两国数十万人死伤,超过1000万乌克兰平民流离失所。

危机也给地区和全球带来深远影响。

战争形态方面,俄乌冲突是冷战后的一场新型战争,无人装备从战争配角变成主角,俄乌均成立专门的无人机部队,成为未来战争的重要趋势。俄军高超音速武器也被多次动用。

政经领域方面,冲突导致欧洲乃至全球能源安全等受到冲击。一些欧洲国家民众失去对传统主流政党的信任,极右翼思潮在欧洲逐渐蔓延。欧洲的影响力被削弱。

国际秩序方面,美俄元首近日通话,预示着美俄战略关系出现缓和。现实主义外交可能取代过去的新自由主义,成为未来国际秩序的一部分。

张弘指出,对美国而言,首先是俄美之间达成一致,然后才能同乌克兰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接触。这也说明特朗普奉行的是基于实力的外交,谁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而不是过去美国建制派以及欧洲国家倡导的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转折点已来?

当前,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迎来“满月”,持续3年的俄乌冲突僵局也正迎来一场转变。

美俄方面,利雅得会谈建立的共识为和平解决冲突带来曙光。俄副外长里亚布科夫22日表示,俄美官员可能在两周内会晤,为第二次高官会铺平道路。

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表示,特朗普有信心“本周会完成谈判”。

张弘认为,当前乌克兰危机的转折点已经出现。

第一,特朗普的当选及其在俄乌问题上的重大转变,使和平更有希望实现。

第二,在和谈问题上,美俄做出重大妥协,尤其是美国满足了俄方部分安全和战略上的核心诉求,例如表示乌克兰不加入北约,以及俄乌以现状为基础进行和谈与停火。

但与此同时,特朗普采取了一种不顾盟友关系、不顾国际规则、由大国主导和谈的模式。要知道,乌克兰危机有着复杂的地缘安全利益,难以理清的民族国家矛盾,其中包含多重力量博弈。

因此,“美式终战法”能否确保所有涉事方达成妥协要打个问号。在缺乏乌克兰和欧洲配合的情况下,协议可能很难落实,停火也很难真正实现。

张弘指出,既然美国对于短期内实现和平感到乐观,预计下一步会采取非常规施压,迫使欧洲和乌克兰接受结果。虽然自由主义的国际秩序存在某些弊端,但完全回归现实主义的“丛林法则”也是危险的。

退一步看,即便是“进展神速”的美俄谈判,俄罗斯的某些要价能否得到满足尚不清楚。

例如,俄方要求北约撤销2008年向乌克兰作出的“入约”承诺,而非仅仅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俄方要求解决乌克兰问题的根源,意味着各方在战略问题上的磋商会有一定难度。

总之,不到谈判达成的最后一刻,各方激烈博弈不会止歇。

当前,战场形势也并未随着和谈的希望而有所改善。

张弘指出,俄罗斯在库尔斯克加大进攻力度,一是因为它不认同乌克兰“领土换领土”的提议,希望在和谈前将乌军驱逐出去。二是俄方希望迫使乌方接受现实,对美俄达成的共识采取配合态度。

因此,以战促和、边打边谈的态势仍会在一个阶段内持续。

和平还有多远

视角再转向欧洲和乌克兰。

它们对于被特朗普“抛弃”犹感“意难平”,正在形势“大逆转”之际谋求出路,争取自身利益。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23日表示,如果能换取乌克兰加入北约或实现和平,如果乌民众真的需要他离开,他愿意立即辞职。

观察人士认为,这是泽连斯基对特朗普数次犀利攻击并质疑其执政合法性的回应,也是再次呼吁美方正视乌方对“安全保障”的关切。

泽连斯基还说,37国领导人将于24日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在基辅举行的“乌克兰-北欧-波罗的海平台”峰会。舆论称,欧乌想在被美方背弃之际展现“团结应对俄罗斯”的决心。

泽连斯基表示,乌方与美方正就签署矿产协议备忘录进行谈判,新协议初稿将“不再价值5000亿美元”,相关内容尚未最终敲定。

欧洲方面,气氛也“相当凝重”。

美国被爆拒绝与盟友一道,于24日在联合国大会共同发起支持乌克兰的决议草案,而是“另起炉灶”。

本周起,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首相斯塔默将开启访美行程。舆论猜测马克龙准备对特朗普用“激将法”,劝说他不要对普京软弱。

而在大选刚刚尘埃落定的德国,胜选的德国联盟党总理候选人默茨表示,面对“对欧洲命运漠不关心”的美国政府,他呼吁打造“独立的欧洲防务体系”,作为“替代目前北约形态”的方案。

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则宣布,将于3月6日召开欧盟峰会,应对变局。

张弘指出,从乌克兰的角度,其选项很有限。矿产协议旨在维系美乌的安全合作关系,乌方把获得美方安全保障视作停火先决条件。

现在要看美方是否会对“初版”协议做出微调,产生一个能被乌方接受的经济、安全协议。乌方虽有不满,但也没有其他替代方案,估计只能自吞苦果。

欧洲方面,首先要确保后期能参与俄乌和谈,避免地位被边缘化。

欧洲一旦缺席和谈,它在全球政治中的影响力和地位将受到严峻挑战。此次英法领导人访美,这方面的诉求是重头戏。

欧洲另一个关切点是美欧的安全合作。

特朗普要让欧洲在安全上自食其力。欧洲现在即便具备了一定的外交和安全自主性,但处在政治、经济转型“叠加期”的欧洲难以集中精力,为战略自主做好物质准备。

张弘指出,欧洲可能劝说特朗普做出妥协和修正,让美国在欧洲安全上不要撤得过快,撤得如此决绝。另外,欧洲也会做出经济、军费补偿,来维持跨大西洋关系。

有评论认为,寻找各方核心安全关切的平衡点,才是解决俄乌冲突的真正着眼点。正如中方始终倡导的,需构建均衡、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共同维护欧亚大陆和平稳定。

张弘指出,解决俄乌冲突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建立起公平、民主和有序竞争的国际秩序,才能打造民主、和平和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也将继续致力推动止战促和,助力构建更加包容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原标题:深度 | 乌克兰危机三周年:转折点来了,和平还远吗?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张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