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婉清)2月24日报道 公园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举措。近年来,中国在“公园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都、上海、深圳、武汉等多个城市积极探索并进行了相关实践。2025年2月21日,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成都,一场高规格的“公园城市理论分析与城市实践研讨会”在成都市社科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成渝两地专家聚首,共同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廖祖君,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彭劲松等专家做主题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廖茂林主持会议。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邵波致辞。

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邵波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生态本底良好、发展活力强劲,全面系统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2025年,是成都进一步成长和巩固“公园城市”国家标准领航者、先行者与示范者的关键一年,也是成都开展公园城市社科理论探索的第七年,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求成都以更新理念、更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成都加快健全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邵波表示,公园城市建设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社科界应聚焦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创建“零碳园区”等重大现实和政策命题深入开展研究。成都市社科(联)院将继续为相关研究提供支持,助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在主题发言环节,与会专家积极建言献策,从城市规划、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角度发表真知灼见。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廖祖军以《进一步做优成都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思考》为题,深入探讨公园城市乡村表达,提出通过空间、要素、智力融合推动发展的方向;重庆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彭劲松分享了重庆发展情况,强调成渝协同发展,提出共建课题服务国家战略;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系主任林浩熙从区域发展视角剖析,提出将公园城市作为区域融合发展新范式;成都市社科院同城化所所长、研究员明亮针对培育新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展开论述,分析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学院院长赖斌分享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价值转化案例,提出破解生态城市难题、开展数字治理、鼓励高校参与的全域启示。

开放讨论环节由《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常务副主任刘呈庆主持,《阅江学刊》沈丹编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唐普和《国土自然科技管理》主编张荣光分享了各自期刊在推动公园城市理论研究方面的经验。成都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史仕新从研究的角度阐释了对公园城市理论发展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表示,研讨会成果丰硕,汇聚了成渝两地及多领域的智慧,为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发展搭建了优质的交流平台。


潘家华强调,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必须紧密结合国家战略深化研究。只有将公园城市建设融入国家战略大局,才能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与资源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当下公园城市研究正处于关键发展节点,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AI应用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空间,例如借助AI技术可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智能化监测,更精准地规划公园布局,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潘家华表示,当前研究的核心任务是将成都等城市的实践经验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并区分公园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范式的特征。为此,期待学界继续深化研究,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本次研讨会不仅为公园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区域协同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未来,在各方携手努力下,公园城市建设将继续以生态为基、以民生为本,推动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创城市发展的新篇章,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