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2月23日对外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明确指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事实上,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一项多维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好地”是前提,地“种好”是关键,“种地好”是保障。

1、确保有好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农情国情没有改变,耕地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要保数量。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2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进一步发布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意见》,提出全国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6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5.46亿亩,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机制,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并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作为必须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务,确保耕地保护红线决不突破。

二要提质量。坚决贯彻落实好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任务,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明确建设内容、投入标准和优先序,健全保障机制,加大投入和管护力度。同时,应加强耕地灌排保障体系建设,科学编制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统筹水土资源条件,推进灌溉面积增加。此外,还应积极实施有机质提升行动,制定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方案,改良培肥土壤,提升耕地地力,确保耕地有机质只增不减。

三要管用途。各地应严格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长牙齿”硬措施,分级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整合监管执法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农用”“良田粮用”。

四要挖潜力。切实抓好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盐碱地是隐形的粮仓,我国可供开发的盐碱地资源多达5亿多亩,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要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状况,建立盐碱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实施盐碱耕地治理工程,梯次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2、做到把地种好

一要切实有效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我国耕地资源稀缺,解决耕地撂荒问题意义重大。有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耕地撂荒率为20.79%,其中粮食主产区的撂荒率高达7.38%。因此,各地应坚决贯彻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创新推行“生产互助、代耕代种、集中流转、托管服务”等复耕新模式,务实高效推进撂荒地统筹利用,确保应播尽播、应种尽种。

二要努力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一方面,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科技化和生态化是时代选项与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我国约2.07亿农业经营户中,小农户数量达98.1%,约占农业从业人员的90%,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因此,大国小农、农民众多、小规模家庭经营仍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小农户的演变也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过程,不可拔苗助长,也不能一蹴而就。实践看,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把小农户服务好、带动好,尽快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由之路。

三要重视种业发展。粮安天下,“种”铸基石。种子是发展粮食生产、建设农业强国的“芯片”,其“卡脖子”功能重要、不可替代。要积极推进种业商业化改革、推动种业做大做强、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掌控核心种源、攥牢当家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做到“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要促进种业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协同发展,着力将种业科学知识转化为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构建从种业知识创新、育种创新到繁育转化、田间车间生产的完整链条,破解种业产业链纵向拓展、横向延伸、内涵提升的技术瓶颈、品种瓶颈和市场瓶颈。

3、宣传和实现“种地好”

当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年轻人不愿意种地、种地赚钱难是客观事实,涉农毕业生离弃农现象严重、农业专业人才短缺也是真实写照。所以必须下大力气从内力和外力两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一要加大“育新人”力度,培育职业化的“新农人”队伍,特别应注重“三农”情怀的培养。如今,在广袤的乡间田野,一批批年轻人正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将热血与智慧挥洒在乡村农业、文旅、教育等领域,他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他们懂经营会管理、有吃苦和创新精神,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和“新农人”培育的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要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能人乡贤、外出务工人员等回流返乡,打通“新农人”在农业生产、农艺农技、产业经营等方面的“任督二脉”。探索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做好新农人队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等工作的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安排,以确保农业生产“后继有人”。

二要加快研究制订惠农好政策,落实惠农政策,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提升耕地质量、配备生产设施,严格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产粮大县农业保险政策、高标准农田建设差别化补助政策、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体系建设补助等惠农政策,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支持力度,实施耕地保护经济奖惩机制,对耕地保护任务缺口省份收取经济补偿,对多承担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省份给予经济奖励。探索建立以财政转移支付为核心的纵向利益补偿和粮食产销区区域间横向利益补偿相结合的特惠性、倾斜性政策补偿机制,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提高补偿标准。

三要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做好“加减乘除”,实现好收益。具体包括: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等。做到切实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农业比较利益,实现农业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

(作者:郑 军,系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