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源|东方IC

文章来源|元淦恭说

作者|元淦恭

2月13日,国务院关于《武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正式公布。至此,所有重点省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苏州、无锡、常州、东莞、佛山和秦皇岛)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全部公开。

关于总规中“城市定位”的讨论已经很多,我今天还是,分析更具约束性的指标——各个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强度、耕地和生态红线的预留。读懂这些数字,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每个城市的空间逻辑,更能够看出国家在全国经济地理层面的许多整体性考虑。

开发边界最大的城市是哪些?

“城镇开发边界”,意味着一个城市可以将多少土地用于工业、商业、居住等城市功能,是空间规划中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在省辖市中,有24个的城镇开发边界超过1000平方公里。


在这24个城市中,又可分为四档。

超过2500平方公里:苏州(2651.83平方公里)

2000平方公里——2500平方公里:成都(2361.2平方公里)、广州(2135平方公里)、郑州(2074.69平方公里)、青岛(2027.69平方公里)

1500平方公里——2000平方公里:武汉(1813.35平方公里)、宁波(1681.25平方公里)、杭州(1647.9平方公里)、佛山(1590.44平方公里)、沈阳(1577.51平方公里)、大连(1511.9平方公里)

1000平方公里到1500平方公里(具体数值从略):无锡、南京、长春、济南、东莞、西安、长沙、合肥、石家庄、哈尔滨、深圳、昆明、福州

以上24个城市,就是中国省辖市可用“占地面积”(排除耕地、山地)最大的24个城市。其中,城市开发边界超过1500平方公里的11个,在省辖市中又格外重要。

的特殊性我已经分析过,不再展开。

另外10个城市,包括成都、广州、郑州、武汉、杭州、沈阳六个省会城市,其中成都、广州、武汉、沈阳都是传统的大区中心(电话区号也是三位数)。杭州是副省级强势省会(浙江常住人口超过6000万也属大省),是唯一的地级省会,但它所在的河南是内陆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

还有3个计划单列市,青岛、宁波、大连。它们均获得较大开发边界。计划单列市地位重要,深圳、厦门之所以没有这么1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城镇开发面积,实在是因为这两个城市太小(全域面积都不到2000平方公里),否则只要是计单,在规划层面就基本和强省会享受同等待遇。事实上,青岛、宁波两个计单获批的城镇开发边界都分别大于省会济南和杭州,沈阳的城镇开发边界也只比大连大66平方公里。在辽宁、山东、浙江,省会都缺少港口之利,给计单更大的开发边界,也是给它们拓展港口和交通枢纽空间。

苏州之外,唯一城市开发边界超过1500平方公里的普通地级市是佛山。苏州和佛山都是县域经济强市,苏州有市辖区+4个县级市(昆山、太仓、常熟、张家港)的空间结构,佛山则由五个强区(其中四个是县/县级市改区)构成。苏州、佛山内在包括多个县(区)级工业城市(而不像东莞、中山等地下属的是若干个镇),拥有更大的城市开发边界也比较自然。

哪里的开发强度更高?

用城镇开发边界除以城市总面积,就是一个城市的“开发强度”。“开发强度”指标说明了,在给定面积的情况下,一个城市能将多大比例的土地用于建设,“开发强度”越高的城市,自然也是中央和省里重点支持城市化、工业化和产业发展的地区。


省辖市中,城镇开发强度超过10%的城市,正好也是24个,但却和城镇开发边界超1000平方公里的城市有很大差别。

我们同样可以把这24个城市分为五档:

开发强度超过50%的:深圳(57.9%)、东莞(56.37%)

开发强度在40%—50%的:佛山(41.88%)

开发强度在30%—40%的:厦门(34.29%)、无锡(32.32%)、苏州(30.63%)

开发强度在20%—30%的:广州(28.72%)、郑州(27.47%)、南京(22.66%)、武汉(21.16%)、常州(21.14%)

开发强度在10%—20%的(具体数值从略):青岛、宁波、成都、海口、济南、西安、南昌、沈阳、大连、合肥、长沙、贵阳、太原

城镇开发强度受到天然的客观约束,比如山区面积大的城市开发强度自然就低,但在地形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一些地方需要多保留耕地,开发强度就会低一些,一些地方可以少保留耕地,开发强度就会高一些。

其实城市开发强度的数据背后,反映的是全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开发强度超过20%的城市恰好也是11个,但这11个城市的分布,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最大的11个城市不同。11个城市有8个位于珠三角、长三角,只有武汉、厦门、郑州三个城市位于其他地区。

深圳、东莞、佛山是重点省辖市城镇开发强度的前三名,也是仅有的三个开发强度超过40%的城市,反映出高层对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城市化、工业化定位,虽然珠三角是传统的“鱼米之乡”,但现在对珠三角城市来说,搞工业才是最大化比较优势。广州的城镇开发强度虽然在深莞佛之后,也仍是所有省会/首府之冠,也反映了这种聚集。

无锡、苏州、南京、常州开发强度也很高。如果排除苏州和无锡的太湖水域,两地的城镇开发强度分别达到38.4%和37.08%,就更高了。

长三角尤其是苏南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进行最高强度的开发,本身就反映了顶层设计——在重点地区发展工商业,而其他地区的土地更多要用于粮食安全、生态保障等功能。

还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广州的开发强度低于深莞佛,南京的开发强度也低于苏锡常。广东和江苏这两个经济大省,在土地指标上都并没有一味向省会倾斜。

关于重点城市开放强度的数据,还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点。杭州的城市开发强度低于10%,仅为9.93%,这也反映出虽然城市总面积较大,但山区比例高,可开发用地较少的特征。

大城市里也有大粮仓

中国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制度,即使是重点城市,也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耕地指标乃至相应的粮食安全责任。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规定了各个城市到2035年的耕地保有量,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的面积。因为这两个数值高度相关,本文只展开分析到2035年的耕地保有量和各城市的耕地占比。


22个城市被要求在2035年之前保持200万亩以上的耕地。这个名单除武汉、郑州、南京外,和前面开发强度最高的城市没有重合。更凸显出长珠三角搞建设,中西部和东北保农业的大趋势。(武汉、郑州之所以建设用地和耕地都多,主要是这两个城市地处大平原少有山区,生态保护用地占比也相对较低)

耕地保有量要超过500万亩的城市有11个(排名第11的济南保有量503.27万亩)。11个城市里有8个北方城市,只有南宁、合肥和昆明三个南方城市。东北地区的四个副省级城市全部在列,其中耕地保有量超过1000万亩的三个城市正是哈尔滨、长春和沈阳。

耕地面积在全市面积中占比超过10%的省辖市仅有9个。


这9个城市里有7个北方城市,仅有合肥、南昌两个南方城市。长春、沈阳、哈尔滨三个东北省会城市,不仅耕地面积大,耕地占全市面积的比例也“遥遥领先”,足见东北“大粮仓”的特色。

生态保护责任,哪里最重?

在高层极度关注生态环境的当下,“生态保护红线”意义凸显。红线内的空间必须留给大自然,既不能搞农业,也不能搞城市建设和开发。

不同城市的面积相差巨大,生态保护红线面积较难直接比较,但生态红线面积占全市市域的比例,相对更有可比性。


在重点省辖市中,生态保护红线占比超过20%的城市有8个。总体来看,这8个城市都是山区(也有的城市包括水域)占市域面积较大的城市,地形条件天然决定了它们的许多土地是只能用于生态保护的。

不过,深圳和苏州两个城市开发强度极高的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占比也不低。这两个城市虽然重点发展,但也不能不保护生态,不保护环境,既要生态又要建设,中间就尽量压缩耕地好了。

不过,在生态保护红线占比榜单上最值得关注的城市,还是西安。西安市南部地处秦岭,在地理、文化和生态层面都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因此西安划定了比例极高的生态保护红线,就是意在保护最重要的根脉。

这里再多说点西安。很多研究国土规划纲要的人喜欢字斟句酌第一段的定性描述,尤其是西安和成都这两个城市,都是“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许多人就琢磨后面的那些表述,到底谁定位更高。

但其实,如果看西安和成都两个城市的相关规划数字,就很明显知道上面对这两个城市的规划方向是不同的。成都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2361.2平方公里,在省辖市里排第二;西安的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410.77平方公里,排第十七,相当于成都的60%。成都的城镇开发强度是16.47%,比西安(14.13%)高2.2个百分点。西安的生态红线面积占比38.02%,而成都的生态红线面积占比10.44%,西安是成都的接近四倍。

很显然,成都突出的是要做大规模,要更大程度承担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中国经济“第四极”双核之一引擎作用的城市。而西安则是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城市规模,更多承载文化、生态等功能的城市。这两个城市都很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城市是同样的规模和体量。

小结

从去年秋天开始,各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陆续公布。《国土规划》怎么看?只需要看开发边界、耕地面积和生态红线面积,你就完全可以勾勒出这个城市的轮廓。这个城市的地形条件怎么样?这个城市重点发展工业还是保障农业?这个城市突出规模取胜还是强化生态保障?每一个数字都有很大的信息量。

许多人对于城市的认知维度太单一了,比如GDP,它只是一个规模指标,比如国土规划里的所谓定位,其实主要还是和行政级别挂钩。网络上围绕经济总量和行政级别的讨论,最后不过是为了得出个排名,你比我强还是我比你强。

但其实,今天高层对于城市格局的设计并不是这样。一个像成都这样的门户型城市可以是中心,一个像苏州这样的工业重镇可以是中心,一个像西安这样的文教和生态重镇可以是中心,一个像杭州一样以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见长的城市,同样可以是中心。它们可能规模不同、空间结构不同、市场生态和产业格局也不同,但它们可以对全国大局,承担各自有差异但又都很重要的作用。

制定国土空间规划,并不是为了把城市分成三六九等。它更深层次的逻辑是——让“城尽其长,地尽其用”。

01

● 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唐山,还有哪些新难题?

02

● 山东的发展水平怎么样?DeepSeek思考了一下

03

● 三四线城市成春节档票房主力,盐城泰州临沂领跑

04

● 五经普后排名大洗牌,胜出的为何是这些城市?

微信号|jgzhengyanyuan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