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生态环境部举行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表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污染最重的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为进一步改善该区域空气质量,生态环境部将制定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

去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平均浓度为42.2微克/立方米

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围绕重点区域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健全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改善?

李天威表示,重点区域空气质量事关蓝天保卫战的成败,是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近年来,生态环境部围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持续推动重点工程治理,持续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2024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42.2微克/立方米、33.0微克/立方米和39.6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分别下降33.8%、31.4%和33.9%;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分别为1.7%、0.4%和0.9%,较2017年分别下降4.9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和4.7个百分点。“重点区域的改善幅度、改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重污染天气应对

为贯彻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将从4个方面持续发力,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其中之一就是制定实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污染最重的区域,特别是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13个城市位于全国168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后20位,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为了进一步改善此区域的空气质量,我们将制定实施强化措施,以PM2.5污染治理为主线,以减少中度及以上污染天气为重点,聚焦结构性矛盾突出且减排潜力较大的重点行业和领域,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化重点行业污染减排,不断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李天威说。

此外,生态环境部将做好重污染天气过程应对。2024年秋冬季,生态环境部指导各地开展了10余次重污染天气协同应对,分阶段、分层级、差异化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有效减少了重点时段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实现区域重污染过程影响强度降低、时间缩短、范围减小,中重度污染天数较预计减少五成以上。

“下一步,我们还将有效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保障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他说,用足用好现有应急减排政策工具,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分析和多尺度综合观测,提高预测预报的精准性,审慎精准实施减排潜力大、易于落地执行、经济扰动较小的重点行业的削峰降污,做到早研判、早预警、早行动。

聚焦重污染过程中贡献较大的建材、冶金、有色等行业涉炉窑工序以及高排放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实施分时分区分类分级精准管控,以最小的经济社会影响实现最大的环境空气改善成效。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陈荻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