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观赏世界名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国外的许多著名美术馆的收藏通过各种途径来我国展出,观众的参观热情如火如荼。大型画册、欣赏指南和名画解读也纷纷出版,但都是在艺术流派、文化背景、历史渊源以及人文八卦等方面做文章,跨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利用自然科学的观点来讨论艺术问题——这在欧美已经蔚然成风,但在国内却很少见到。

究其原因,也许是英国作家斯诺在60年前提出的,文、理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而现代科学的发展(理论越来越抽象)使这条鸿沟越发难以逾越。二是国内的教育体制助长了文理分科现象,并又由此引起了思维定式。笔者有时碰到一些专业画家聊起此事,大多数画家都对此不屑一顾,认为艺术创作主要靠的是灵感和才气,齐白石懂什么科技?还不是成了一代名家。对此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科技与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并不是人为臆想出来的。事实上从创世纪的时候开始二者就互相影响了。原始人在洞穴石壁上画画使用的矿物材料(红赭石、黑炭)和混合胶等都是经过他们的筛选和合成的;描画动物行为和活动场景的技法,也是原始人通过观察加以提炼的(如线条的勾勒、色彩的厚涂等等)。在古代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建筑于公元前3-4世纪的帕特农神庙里没有一根直线(据后来的研究者说法)。因为直线看起来会是弯弯扭扭的,而神庙里所能见到的线都是经过工匠调整后才会显得像直线。埃里克立柱看起来中间部分会细一点,故神庙里的柱子都被做得微微鼓起。称为“凸肚”,用以矫正视觉效果。

在西方的绘画发展历史中,至少有三次绘画借助于科学,在艺术上取得了突破。

第一次是在文艺复兴前,西方的写实绘画在描写人物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是在二维平面上构造三维空间遇到了困难。于是画家、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吉尔贝蒂等把在建筑学中使用的几何透视法移植到绘画中,为此后五百年的西方写实绘画奠定了基础。在18世纪的时候,罐装颜料的发明为画家去户外写生提供了物质条件,色彩研究者谢弗勒尔等对颜料的视觉效果的研究为印象派画家和后印象派画家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例如莫奈,梵高等画家充分利用了“原色并置”的方法使画面的色彩效果非常明亮、光彩照人。而后印象派画家修拉进一步发展了点彩派绘画技法,开创了用科学手段制作艺术品的先例。

20世纪开始,各种现代绘画流派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

它们相当多的流派与自然科学息息相关。例如;毕加索的立体派创立受到了当时相对论问世的影响,因为在这一段时间里,人们(包括普通人)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达利从神经科学中的双歧图中获取图像元素,创作了许多光怪陆离的神奇画面……

另外,西方的科学家对绘画的研究也充满了热情。20世纪中叶由德国心理学家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为美术的图形结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等著作在艺术史界受到广泛关注。21世纪以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Semir▪Zeki教授创立了神经美学,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角度中对绘画进行研究,有些通过实验验证取得了不少的成果。还有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得者维尔切克 Fronk Wilczek 、诺贝尔生理、生物学奖获得者坎德尔Eric R . kandel和休伯尔David. hubel等大科学家纷纷从自己的专业出发,撰写研究艺术的书稿,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觉得在国内很少有这方面的介绍。故近年来也出版了《名画在左,科学在右》和《名画在左,科学在右2》以随笔的形式谈一些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事实上,从科学的角度解读绘画不仅合理,还有相当的实用意义和价值。

首先,对莘莘学子来说,“科学读画”是一条进行通识教育的捷径。因为读画是一个门槛很低的艺术活动,看到画谁都可以说上两句,无论他的文化背景和艺术修养。许多年来西方教堂里的雕塑和绘画主要都是给没有文化的善男信女看的,由于他们早已对这些宗教故事烂熟于心,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至今日,人们对观赏绘画兴趣有加,也是因为它们容易看懂、容易入门,即使看不懂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绘画风格,也可以看看热闹受一点熏陶。笔者曾经去华东师范大学光华学院做过一次讲座。这是理科几个系的一年级学生组成的学院,通过为他们开设偏文科的讲座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在讲座后我与学生交流中获悉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对名画十分敬畏,很有迫切了解之愿望,从理科进入艺术殿堂的讲座让他们感到亲切。对于广大文科类的学生来说,他们常常把理科、特别是数学视作畏途。事实上对于理科的理解应该分成定性和定量两个层次。通过定性理解来欣赏绘画,对文科生来说并不困难。而图像又能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的入门台阶。所以,无论对文、理科学生来说,“科学读画”是一条沟通二种文化、进行通识教育的捷径。

对于一般艺术爱好者,甚至于艺术家来说,了解了一些“科学读画”的知识,更容易理解西方一些前卫艺术创新的文化背景,对自己的创作也多了一种新的构思方法。应该说是非常有益的。

即使对于不搞艺术创作的普通观者来说,科学读画和跨学科的分析也有利于每个人开拓视野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希望这种读画方法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关注。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林凤生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8年出版


《名画在左 科学在右2》,林凤生 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3年出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