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翻朋友圈,看到有人发了张外卖接单截图:“本月第24天全勤”。评论区默契地沉默着,没人敢问为什么曾经晒星巴克工位的人,突然开始晒凌晨空荡的街道。

“稳定”这个词,今年听起来像笑话

过去说失业,总觉得是别人的故事。现在打开手机,遍地都是暗号:朋友圈突然开始卖货的,多半是公司“毕业”了;常年潜水的人突然活跃求点赞,可能是想靠自媒体试水;连相亲角的简历都多了句“副业稳定,可分担房贷”。

数据说就业形势总体平稳,但现实是招聘软件成了最诚实的树洞——投出100份简历的石沉大海,沟通了20个HR的已读不回。中年人的焦虑藏在深夜搜索记录里:“35岁还能考公吗?”“失业金怎么领?”“抵押房子利息多少?”



我们撞上了一堵隐形的墙

去年还在高薪挖人的行业,今年整个赛道直接消失。从前觉得“越老越吃香”的职业,现在成了第一批被AI替代的靶子。

招聘启事不会明说的秘密,都藏在“年龄35岁以下”的潜台词里。中年人熬夜做的方案,可能不如年轻人用AI一小时生成的PPT。

从前“考上985就能躺赢”,现在海归硕士争抢街道办岗位,211毕业生在简历里藏起硕士学历,生怕被嫌“overqualified”。

普通人正在重新定义“工作”

有人把“失业”叫作“裸泳”,但更多人选择当场织泳衣:

白天是公司格子间的工具人,晚上是小红书上的穿搭博主。工资用来交社保,副业用来还房贷,这才是2025年的“灵活就业”。

会剪视频的帮小店拍抖音,懂Excel的替邻居做家教,连广场舞大妈都在直播间卖起了保健品。当公司靠不住时,手艺成了最后的安全绳。

曾经嘲笑微商的人开始研究团购,西装革履的领导注册了骑手账号,朋友圈卖货文案越来越专业。在活下去面前,姿态一文不值。



没有救世主,只有幸存者

心理咨询师说,今年最常听到两句话:“我是不是很失败?”和“到底该怎么活下去?”。

真正的答案藏在菜市场里:卖菜大姐用二维码收钱时,总会提醒客人“关注抖音号,明天直播送葱”;煎饼摊大哥的推车上,贴着醒目的“承接企业早餐团购”。

时代的灰落下来,有人被压垮,更多人抖抖灰继续走。当“上班”不再是人生的固定轨道,或许我们能更诚实地面对生活——工作本就是为了活着,能让我们好好活着的,都算正经工作。



2025年的就业寒冬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具体的人。有人凌晨三点在送外卖,有人清晨六点在改简历,有人深夜哭着学直播话术。

但总有人在结霜的玻璃上哈一口气,画出个笑脸。那些不肯熄灭的、细碎的生存意志,才是这个冬天最真实的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