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的第22个。
一号文件共有6个章节30条,今年的“三农”工作怎么干,就浓缩在7600多字的文稿里,每一句话都有现实问题背景,也有鲜明的政策指向,高度凝练,极具指导性。
整体看,文件继续聚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主题,继续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主线,把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贯穿全篇,这体现了抓“三农”工作的延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
全篇细细读下来,新的提法要求不少,干货满满。受限于篇幅,今天我们对今年一号文件的一些亮点提法以及大家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梳理。
首先说说地里的事儿。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14亿多中国人吃饭的事儿,任何时候都是头等大事,一号文件安排了最长的篇幅进行部署。亮点很密集:
粮食生产如何稳?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今年一号文件要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推进大面积单产提升,就是要保数量,提升品质,就是要提质量。无论从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还是从更好满足老百姓消费需求来说,都是必然之举。
应对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新情况,一号文件作出了强有力的安排。
去年,农产品价格整体偏弱运行,特别是玉米、小麦、牛肉、牛奶等下跌幅度较大,效益大幅下滑,农民收入受影响,部分脱贫户返贫的风险增加。农产品价格低迷,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低价产品过度进口,超出了产需缺口,对国内市场冲击较大。
为此,一号文件对“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都单列一条进行部署,相较去年可以说是很大的一个变化。“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就是要重点加大对小农户的支持,从延长产业链、产加销一条龙的角度,提高养殖户的收益和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从机制上明确,要“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好农民利益”。相信政策出台,将极大提振农民的生产信心。
同时,耕地保护有新招。文件提出,制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可以预见,耕地上可以种什么、不能种什么,将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推动“农田农用、良田粮用”更好落地执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要“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也是因为农田建设农民用,农民最知道要建成什么样的,也最有参与的积极性。
文件还要求,分类有序做好耕地“非粮化”整改,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作物生产周期等,设定必要的过渡期。这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一些耕地上种了树、养了鱼,当然要整改要恢复,但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结合作物生长周期等,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砍树填塘”“一刀切”。
此外,一号文件还单列一条,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这也是应对当前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特别是极端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挑战。未来这项工作,要持续抓紧抓实,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社会化服务、水利设施建设改造等系统化的角度,不断提升粮食生产的韧性。
践行大食物观,这两年我们说得不少。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部分,文件提出“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大城市的“菜篮子”也要有一定的自给能力,不能全指望周边市场供应。财政补贴、信贷、保险等政策要优先支持粮食生产,也要支持多元化食物生产,文件就提出,加快建立粮食和大食物统计监测体系,就是探索在评价体系上向落实大食物观迈进,调动地方抓多元食物供给的积极性。
再来说说农民增收、农村生活的事儿。
首先,要守住防止返贫致贫的底线。今年是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新的历史节点,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维度,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为此,文件对有无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均针对性提出了帮扶举措;对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提出制定帮扶项目资产管理办法,健全全程监管制度。
总之,从底线要求上来说,不能发生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规模性返贫致贫,不能掉下去;从发展性要求来说,要促进低收入人口增收和欠发达地区加快赶上来,缩小发展差距。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先立后破,避免留下制度真空、出现帮扶力量的断崖式下降。
促进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一号文件围绕县域富民产业专辟一个章节。明确提出,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将联农带农作为政策倾斜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涉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享受国家政策扶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与农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联农带农效益越明显,国家给予的扶持就会倾斜。
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政策举措均延续了一以贯之的思路打法。有几个点,觉得很重要:
一是维护农村稳定安宁。当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明显提速,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碰撞交融,农村社会深刻变革、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不断凸显,不同行业、不同收入农民利益诉求更加多元。文件提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就是要预防在前、调解在先,运用法治标本兼治,最大限度把矛盾处置在源头、化解在基层,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二是要切实为基层减负。这两年,中央持续整合简化涉农考核,各方面反映很好。文件进一步要求,全面建立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强化执行情况监督评估;严格控制对基层开展督查检查考核;清理整合面向基层的政务应用程序,持续深化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招招直击基层党员干部的“痛点”,让基层能够腾出时间精力多干实事、服务群众。
三是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力度更大。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加大对婚托婚骗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宗祠规范管理。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规范农村演出市场,深入整治低俗表演活动。回应了当前乡风文明培育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比如农村大龄青年的婚恋问题、宗祠管理等,可以说针对性极强,相信举措会更有力度、见到成效。
回到农村改革。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的关键一年,意义特殊。一号文件全篇贯穿改革的思维、改革的精神,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是一个重要内容。
守牢改革底线。农村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坚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把能改的改好改到位,不能改的坚决不改。总的原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不能”:无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红线,不能讲条件、搞变通。文件特别强调了几个“不”: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对集体收入提硬性目标。
用好改革方法。比如,试点的方法,承包地二轮延包就是先在省级、地方先试点探索,形成制度性成果。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不仅是完成多少项具体改革任务,更关键的是用改革办法寻求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很多地方反映乡村振兴“缺地、缺钱、缺人”,文件对此作出专门安排,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农业抵质押物处置机制不完善问题,提出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广活体畜禽、农业设施等抵押融资贷款,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提高金融支农效能。再如,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改进工作方式方法,防止政策执行简单化和“一刀切”。承包地是否流转、价格怎么确定、形式如何选择,决定权都在农户,不能下指标、定任务,搞强迫命令,硬把农民挤出土地。
最后,我们来说说“千万工程”。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总抓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方法上说,今年一号文件继续把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主线,学用“千万工程”就是我们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抓法、机制。
浙江“千万工程”的成功实践,虽然从人居环境小切口入手,但最终给万千乡村带去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方位嬗变。浙江乡村的“今天”,就是我们希望抵达的“明天”。
从一域到全国,继续推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既要学理念精髓也要学方式方法,在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将系统多元的乡村振兴“大战略”转化为具体可行的“小切口”,必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当然,一号文件中涉农亮点还有很多,期待各地将这些政策部署一一落实到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迈上新台阶,让乡亲们享有更多可感可及的获得感。
【版权声明】
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长虹卧波”。
监制:侯馨远 编辑:李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