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安顺经开区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菌棒生产车间内,机械轰鸣声与传送带节奏交织。工人们戴着口罩在流水线旁穿梭,经过粉碎、混合、灭菌等工序的菌料,在自动化设备中“吐”出一根根标准化的菌棒——这样的场景从元旦持续至今,成为这家国有农业企业“深化市场改革、快马加鞭促生产”的生动注脚。


生产车间。

“年初一车间都没熄灯!”聚福菌公司副总经理杨松霖指着实时生产数据屏介绍,公司一季度计划完成200万棒菌棒生产,春节期间三班倒赶工,截至2月底已完成120万棒,较去年同期增长40%。

在菌菇培育区,刚完成接种的香菇菌棒层层叠放,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着菌丝生长,技术人员正根据数字化系统调整参数。这份紧迫感源自市场倒逼——作为贵州省食用菌产业龙头,聚福菌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战略,将年度总产量锁定500万棒,其中新引进的滑子菇品种占据200万棒产能。“市场端反馈滑子菇去年价格同比上涨30%,我们必须抓住窗口期。”杨松霖说。


菌棒生产。

走进滑子菇专用生产车间,工人正将试验成功的菌棒装入恒温培养箱。这种原产东北的珍稀菌类,如今在黔中大地规模化生产,正是聚福菌市场化改革的缩影。“以前我们‘闷头种香菇’,现在盯着市场动态调结构。”杨松霖算起经济账:滑子菇原料成本比传统品种低15%,市场单价却高出20%,且深加工需求旺盛。公司2024年启动小规模试种后,迅速与长三角食品企业签订百万棒订单,促使今年将产能扩大五倍。为保障新品供应,企业同步升级生产线,引入菌棒自动化封装设备,使单日产能突破3万棒。

改革不止于生产端。聚福菌组建的市场调研专班已分赴广州、成都等12个城市,实时追踪食用菌消费趋势;研发实验室里,技术人员正从滑子菇中提取多糖成分,计划年内推出保健品试水高端市场;而在安顺经开区管委会支持下,企业联合周边6个村寨建设“菌稻轮作”示范基地,既保障原料供应,又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4万元。“市场化改革不是单兵突进,需要全产业链协同。”杨松霖透露,公司正搭建大数据平台,未来将实现从菌种研发、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目标三年内让贵州食用菌溢价率提升15%。


菌菇。

车间电子屏上跳动的生产数据、实验室里等待检测的滑子菇提取物、冷链车里整装待发的菌棒……在聚福菌公司,每个细节都折射出国有农业企业改革的“加速度”。当“以产定销”转向“以销定产”,当实验室与生产线、田间地头与消费市场深度联通,这场改革不仅让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更为西部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经开样本”。(图/文 陈荣庆、衡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